一个典型一面旗帜,一个好人一盏明灯。为了鼓励基层干部群众和广大网友积极举荐身边好人好事、凡人善举,引导人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做中国好人、当时代新人,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自2008年以来,中央文明办依托中国文明网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已有1.7万余人入选“中国好人榜”。目前,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北京市候选人正在接受网友的评议。
作为北京市候选人之一的靳宗友,出生于1978年11月,是密云区西田各庄镇牛盆峪村村民。自2008年发现“烈士墓”起,身为中共党员的靳宗友便立下“每月必来”的规矩,每月徒步20公里山路,前往云蒙山黄花顶守护烈士墓,清理杂草、修葺墓碑,甚至背着水泥砂石上山重建墓冢。他累计跋涉超1.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三分之一圈。
一诺千金,寻墓路上的毅然坚守
2008年,密云区有关部门想要找到参加抗战时期“臭水坑事件”牺牲烈士沈爽的坟墓,把任务委托给了牛盆峪村,村里找到了靳宗友和他的父亲。面对政府寻找烈士墓的委托,靳宗友与父亲立下军令状:“只要山里有墓,豁出命也要找到!”
“小时候听我爷爷说过是在哪个山头上,但具体位置在哪儿,他也说不清。”仅有祖父口述的模糊线索,父子俩以镰刀开路,在野兽出没、峭壁横生的云蒙山展开地毯式搜索。荆棘划破衣衫、碎石割伤手掌,连续多日搜寻无果,父子俩体力濒临极限。下山途中,靳宗友瞥见巨石缝隙中的凹槽,他不顾跌落悬崖的风险徒手攀爬,拨开枯叶瞬间,嵌在石缝中的青灰墓碑显露——“卫国爱民”的斑驳刻痕,印证了六十多年前的惨烈历史。找到墓碑那一刻,靳宗友便向村里承诺要用一生守护烈士墓,告慰先烈,让烈士得以安息。
信义如山,十七载风雨守陵路
自发现烈士墓起,靳宗友立下“每月必来”的规矩。20公里险路,毒蛇野猪频现。有一次遭遇野猪围攻,他爬树躲避两小时,野猪离开后才敢下来,下山后却笑言:“答应烈士的事,野猪拦着也要来!”
在修葺烈士墓时,他被滚石砸断脚趾,鲜血浸透鞋袜仍坚持完工。村民劝他歇息,他摇头:“我答应过要把墓修好,少块砖都是失信!他们是为守护这片土地牺牲的,我们后辈保管好他们的墓,是应该的。”靳宗友咬着牙,硬是和村民们一起肩扛3吨建材上山,把墓碑重新立稳后,才下山处理伤口。
这条守护路,靳宗友走了17年。从最初的五六个小时,到如今的四个小时,每一步都烙印着对烈士的敬仰。山石嶙峋处,他如履平地;悬崖陡壁前,他身形矫健。这不是与生俱来的本领,而是岁月磨砺的坚守。
信义之火,三代人接力守护的精神长征
在靳宗友的家里,守墓不是简单的祭扫,而是融入血脉的家训传承。儿子从小跟随他上山,和他一起清理杂草、擦拭墓碑,父子俩每年清明节都要进行一场仪式感的祭奠。儿子说,等以后父亲老了走不动了,他将继续父亲走过的路,始终不变守护英烈。靳宗友说,“我家世世代代都要守约”,这已不是个人的誓言,而是一个家族的精神长征,是一场守信践诺的生命接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云蒙山烈士的故事。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都会有不少人前来祭扫。靳宗友不仅提前将墓地打扫干净,还为前来祭扫的人当向导。有时候他还看见树枝上挂着一些布条,“这是外来的人,怕迷路,拴个布条做记号。”看着这些布条,靳宗友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越来越多的人心里铭记着这些英雄。
“当年我对政府许下一个承诺,现在千万人循着我用镰刀劈开的路,来瞻仰祭奠烈士,我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无怨无悔。”靳宗友的话,朴实而坚定。
编辑 高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