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9月13日报道:“您的爆米花已备好,请慢用!”在擎朗智能展示区,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的一连串动作,让“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眼前一亮:精准握铲盛取零食、平稳递送餐品,流畅度堪比熟练服务生。这一幕,正是商用机器人从“舞台表演”“花式整活”转向“真实干活”的生动缩影。
2025年,DeepSeek与具身智能引爆资本热度,深耕赛道15年的擎朗智能,正以XMAN-R1场景落地与“岗位化”创新路径,成为行业破局者——IDC数据显示,2024年其以22.7%出货量占比登顶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榜首,累计交付超10万台,用技术实力与市场成绩诠释中国科技力量。
AI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走进擎朗智能,一面密密麻麻的专利证书墙,直观展现其15年技术沉淀。目前,公司在SLAM导航、计算机视觉等核心领域累计申请专利超1100项,构建核心研发团队,为全球竞争力筑牢根基。
这一实力,在海外市场尤为凸显。IDC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突破10万台,中国厂商以84.7%份额领跑;预计2029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破4000亿美元,中国占比近半。作为中国厂商代表,擎朗产品远销60多国,甚至打入机器人技术发达的日本市场。
“就像国外燃油车成熟,中国新能源车实现弯道超车!”面对“中国机器人如何进入日本市场”的提问,CEO李通一语道破关键:国外工业机器人虽强,但具身智能的核心是AI技术——擎朗依托全栈自研,赋予机器人更强的环境感知与任务决策能力,以及规模化的商业落地,正是这一优势,使其在全球具身智能赛道脱颖而出。
机器人成“高效劳动力”
“机器人公司本质是劳动力公司。”这是擎朗对行业的核心判断。其认为,机器人大规模落地的关键,在于能否替代人类岗位、成为更高效劳动力。经测算,擎朗机器人在特定岗位上,可基本替代1名人类员工,成本仅为后者的1/2-1/3,为规模化应用提供经济基础。
基于此,擎朗创新提出“岗位化”概念,通过“场景解构-岗位定义-能力匹配”路径推进落地:将商业场景拆分为独立工作模块,每个模块对应单一标准化岗位,明确职责边界与功能模块,支持按需组合适配场景。正如具身智能实验室负责人邓强文所说,相比收餐机器人“单一熟练”的技能,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性,正通过“岗位化”实现与场景的高效适配。
谈及行业未来,李通预判:“未来是通用与专用机器人混合的世界。”专用机器人在特定任务中“极端专业”但无法很快切换任务,通用机器人可多任务适配但资产回报率(ROA)不及专用机型。而“岗位化”战略,正是平衡二者的关键——通过标准化岗位模块,既发挥专用机器人的高效性,也为通用机器人场景适配提供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