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筑联社(ID:ZP_001A)
本文已获得授权
2001年,北京市面向全球发起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设计竞赛,共收到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89个方案。经过严格筛选,13个优秀方案入围决赛,其中包括2个中国本土方案、8个境外方案及3个中外合作方案。
最终,由瑞士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的"鸟巢"方案脱颖而出,其以树枝状钢网编织的仿生结构、无立柱的碗型看台及东方美学表达,获得评委会8票赞成(共13票)的压倒性支持,成为奥运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体育场之一,其余12个未中选方案同样展现了创新思维。
01
该方案的设计灵感源自自然景观,以“桥梁”为核心设计理念,寓意着在新与旧、人民与国家、中国与世界之间构建起紧密的联系纽带。
整个屋顶采用仿生设计,形似舒展的树叶,线条简洁流畅且富有动感。场馆中心的屋顶采用可自由开合的创新结构,在确保功能实用性的同时兼顾了经济性考量。
02
该场馆采用仿生设计理念,主体造型由两片巨型贝壳状结构构成,通过精密的螺旋旋转机构实现屋顶的动态开合功能。
其创新性屋顶系统集成了高效光伏发电模块,将建筑形态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完美融合,充分践行了"绿色奥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03
该设计方案采用垂直分层布局,通过中央区域的下沉式场地设计,确保观众从各入口均可便捷抵达上层或下层看台区域。
建筑主体采用大跨度悬臂桁架结构体系,其创新性的可伸缩屋顶系统规模达到350米×105米,实现了超大尺度空间覆盖与灵活开闭功能的结合。
04
该设计方案采用大尺度叶片状屋顶轮廓与层叠渐变的小叶片造型相结合,形成富有生态韵律的建筑形态。
其屋顶系统运用高性能膜材料,兼具轻量化与耐久性特点,在实现自然意象表达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初期投资成本与后期运维费用。
05
该方案的核心标志性建筑是一座200米高的生态塔,其创新性地在塔身集成四组高效风力发电机组,所产生的清洁电能可完全满足场馆周边区域的照明系统供电需求,实现了建筑美学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有机结合。
06
该场馆设计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其屋顶系统,通过错落分布的天空露台群,为观众创造了极具差异化的立体观赛体验。
其结构体系采用多层级桁架转换技术,巧妙地将体育场基础网格从椭圆形渐变过渡为圆形,实现了建筑形态与结构逻辑的有机统一。
07
该场馆采用仿生设计理念,整体造型犹如绽放的花朵,由多片弧形结构如同花瓣般环绕包裹主体建筑。场馆前方精心设计了一片开阔的水景区域,通过镜面水池与倒影效果,完美呈现出"睡莲浮于碧波"的诗意景观意象。
其屋顶采用高透光率的轻质复合材料构建,顶部创新性地融入了立体花园系统,形成极具生态价值的空中绿洲。最引人注目的是场馆中央直径达130米的可开合屋盖结构,采用先进的平行移动技术实现自由启闭,这一超大尺度的活动屋盖设计在当时具有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意义。
08
该场馆采用半下沉式碗状结构设计,巧妙地将看台区域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形成流畅开放的环形人行通道系统。
其屋顶由多层渐变的流线型"花瓣"单元构成,这些富有韵律感的曲面结构层层递进,共同塑造出兼具动态美感与优雅气质的建筑形态。
09
该场馆以"云山共舞"为核心理念,通过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其标志性的结构体系由晶莹剔透的玻璃光柱阵列构成,这些光柱如同破土而出的"水晶竹林",托举起流线型的云朵状屋顶结构,营造出白云缭绕山巅的诗意景象。
建筑整体采用参数化设计,使屋顶的曲面形态呈现出自然云层的有机质感,玻璃材质与光影的交互更赋予建筑以动态的生命力。这种将"白云"的轻盈意象与"青山"的稳固特质相融合的设计手法,不仅创造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地标形象,更深层次地传达了奥林匹克精神中对生态文明的追求。
10
该场馆的屋顶系统采用四片仿生翼状可开合结构,通过精密的机械传动装置实现动态启闭,其形态灵感源自飞鸟展翅的流体力学特征,将建筑美学与生物运动轨迹完美结合。
这一创新设计不仅赋予建筑以生命般的灵动感,更能根据日照、降水等气象条件智能调节开合角度,确保室内环境舒适性与功能适应性之间的动态平衡。
11
该场馆的设计理念源自"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其屋顶结构由五个同心圆环构成,既呼应奥运五环的体育精神,又暗喻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传统哲学体系。
这种环环相扣的圆形母题通过现代建筑语言,将中国古人对天穹的认知与当代体育建筑的象征性完美融合,创造出兼具文化深度与视觉张力的空间意象。
12
该方案以"水润灵玉"为核心理念,将水中玉石的温润质感与坚韧品性融入建筑设计,通过现代建筑语言重新诠释"玉出昆冈,水润而生"的东方哲学。
其标志性的悬索支撑开合屋盖系统,采用双向正交索网与轻质ETFE膜材组合结构,通过精密控制的液压驱动装置实现屋盖的平滑开合,犹如玉石在水光中流转生辉。这一创新设计使建筑不仅具备全天候赛事功能,更通过屋盖开合过程中形成的动态光影效果,将体育场馆转化为可感知的城市艺术装置。
建筑整体以"水玉共生"的空间叙事,构建起包含生态观景平台、城市文化客厅、体育竞技空间的多维复合体,既是对传统玉文化"君子比德于玉"的精神呼应,也为现代都市人打造了一处融合竞技激情与人文沉思的精神栖息地。
注:文案内容由ZP整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筑联社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