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立即纠正错误。日前,中英举行了经贸联委会第14次会议。会上,英国商贸大臣还在中英经贸联委会上畅谈服务贸易扩大合作,北京也释放扩大自英进口和投资的积极信号。
然而就在第二天,也就是9月12日,英方以所谓的向俄军队提供关键物项为理由,宣布对3家中企实施制裁。
中方立即直言回应,英国此次实施的制裁毫无国际法依据,本质上就是典型的单边主义行为,直接损害了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中方对这种做法绝不认同,已向英方提出了严肃交涉。
与此同时,中方也向英方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正视自身错误并及时纠正,立刻撤销针对中国相关实体的制裁措施。
这种外交上的“精神分裂”行为,不仅令国际观察者瞠目,更揭示了后脱欧时代英国在对华政策上的深层困境。
这场外交闹剧的时间安排堪称“精准打击”。
第14次中英经贸联委会的友好气氛尚未散去,英国政府就迫不及待地挥起制裁大棒。
这种近乎刻意的安排背后,反映的或许是英国外交政策内部协调的严重失序。
英国政府以“向俄罗斯军队提供关键物项”为由实施制裁,却未提供任何确凿证据。
这种“有罪推定”式的单边行动,不仅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更凸显了西方国家对国际规则的功利主义态度,合则用,不合则弃。
中国驻英使馆的回应直指要害: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行为,毫无国际法依据。
后脱欧时代的英国,正处于身份认同和全球定位的深刻重构期。
一方面,面临经济压力的英国迫切需要与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深化经贸合作;
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对美国的战略依附和价值观外交的路径依赖。
这种困境在约翰逊政府的“全球英国”构想中尤为明显。
既想保持外交政策的独立性,又难以摆脱传统盟友体系的影响;
既想获取中国经济合作的实际利益,又无法放弃意识形态优先的思维定式。
结果就是我们在9月12日看到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
一只手伸向中国的钱袋,另一只手却指向中国的企业。
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英国对3家中企的制裁,表面上是对俄罗斯施压的延伸,实质上却是典型的长臂管辖。
这种基于怀疑而非证据的单边制裁,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更破坏了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制裁真的能达到预期效果吗?
历史经验表明,单边制裁往往效果有限,反而会促使被制裁对象寻求替代方案,加速去美元化进程,推动国际支付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英国在此时选择对中企发难,恐怕更多是国内政治需求而非国际战略考量。
合作共赢还是零和博弈?
中英关系正处于关键十字路口。
一方面,两国在经济贸易、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领域拥有广泛共同利益;
另一方面,在地缘政治、价值观等领域存在深刻分歧。
如何处理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考验着两国的政治智慧。
是选择对话而非对抗,合作而非冲突,共赢而非零和?
还是被意识形态偏见和国内政治考量所绑架,走上一条相互伤害的道路?
英国的选择将不仅影响中英关系的未来,更将决定英国在后脱欧时代能否真正实现“全球英国”的愿景。
一个被夹在中美之间、失去战略自主性的英国,很难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立而重要的作用。
英国会否纠正错误?
当前的关键问题是:英国政府会否正视错误,撤销对中企的无理制裁?
从现实角度看,英国面临两难选择:
若撤销制裁,可能面临国内强硬派和盟友的压力;
若坚持错误,又将损害中英经贸关系和经济利益。
更深层次的悬念在于:
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英国能否找到自己的定位?
是继续扮演美国“跟班”的角色,还是探索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系到中英关系的未来,更将决定英国在21世纪全球格局中的命运。
英国的战略选择此刻正站在天平上:
一边是封闭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小圈子政治,另一边是开放的、基于互利共赢的全球合作。
伦敦的决策者们是否能够超越短视的政治算计,做出符合英国长远利益的选择?
时间将给我们答案,而这个答案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英双边关系的范畴,重塑整个西方世界与中国的交往模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