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付宣亮:“两弹一星”精神是我生命的底色

0
分享至


9月11日早晨6点多天还没亮。初秋的雨让古城西安凉爽了需多。此刻,已经82岁高龄的陕西秦煤集团董事长付宣亮,早早起床,特意穿了一件大红色的体恤,梳理梳理已经被岁月稀疏的白发。8点整,老人步履坚毅的朝公司办公室走去。今天上午他要在这里召开“两弹一星一艇”纪念传承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战友和当年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贡献一生的领导人的子女40多人共聚西安,忆往昔峥嵘岁月,铸“两弹一星艇”精神。让这种精神财富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与会嘉宾有国家领导人宋任穷之子、“两弹一星”精神传承联谊会会长宋京波,中宣部原秘书长官景辉,两弹元勋邓稼先之子邓志平,两弹元勋于敏之子于辛, 核工业档案馆原馆长杨连堂,原二机部副部长李觉之女、“两弹一星”精神传承联谊会副秘书长李洪等。
秦煤集团董事长付宣亮几十年来,一直怀揣为“两弹一星”建一座纪念馆。也就是这一梦想成了老人的精神支柱。为何他有这样的情愫?这还要从他年轻的时候说起。他年轻时是特种工程兵部队的一员,为“两弹一星”基地建设挥洒青春汗水,退役后成功创业,仍孜孜不倦地挖掘和传播这段历史,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付宣亮与“两弹一星”基地建设
上世纪60年代,为打破西方核讹诈、捍卫国家主权,党中央决定自主研制核武器。特种工程兵部队这支十万人的秘密大军,奉命开赴西北戈壁荒漠,为“两弹一星”“造窝”,即建设核武器研制、试验和发射的基础设施。付宣亮便是这支英雄部队中的一员。
当年的建设环境极其艰苦,在青海研制基地,战士们面临高寒缺氧的挑战,常“啃树皮、吃树叶、挖野菜,吃着夹生饭,住在干打垒”。他们用铁锤、铁锹、手推车等简陋工具,在冰天雪地里建起了原子弹生产总厂及一系列配套设施。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中,战士们“战风斗沙”,铺设管道,修筑工事。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都从这里成功发射。
付宣亮和他的战友们,“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严格的保密纪律意味着他们的功绩长期不为人知,甚至退伍时也仅有一纸“知密鉴定”,要求终身保密。许多人将青春乃至生命留在了戈壁。
付宣亮与“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
退役后,付宣亮投身商海,成为陕西秦煤集团的董事长。但那段峥嵘岁月他从未忘记。在他担任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后,更是致力于挖掘、研究和宣传特种工程兵的历史功绩,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他奔波青海、新疆、甘肃的核基地旧址,遍访老首长、老战友,收集整理了数百万字的珍贵史料。著书立说,系统梳理,组织编写了 《两弹一星8342特种工程兵丛书》 ,让这段历史得以系统保存和传播。
· 建立展馆,永久纪念:在秦煤集团大厦设立了2000平方米的“特种工程兵8342部队参战两弹一星”图片展馆,永久展出那段历史。
· 广泛宣讲,弘扬精神:他经常在座谈会、校园活动等场合深情宣讲“两弹一星”精神,讲述当年的艰苦岁月和英雄事迹,激励青少年“以‘两弹一星’元勋及建设者们为榜样,坚定理想信仰和奉献精神”。
他多次组织老兵座谈会,深入山区慰问伤残特困老兵,让昔日战友感受温暖,共同传承精神。
记者在9月11日的座谈上付宣亮曾感慨道:“10万名工程兵将士用自己的青春、血汗和生命建起了三大基地,他们为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认为,在“两弹一星”事业的“金字塔”中,著名的元勋和科学家是塔尖,广大科研人员是塔身,而8342部队和所有工程兵则是用平凡而伟大的生命为“两弹一星”铸就了坚实的基础。(江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态度城市 incentive-icons
态度城市
网易陕西是当地最具影响力品牌
70373文章数 4449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