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您快看电视!‘探月三号’成功了!这回传回来的,是整个月球的地图,连咱们以前看不着的背面,犄角旮旯都拍得清清楚楚的!”
2012年,首都一间高级病房里,林明远的儿子林建国指着电视屏幕,兴奋地对病床上的老父亲说。屏幕上,一张清晰的全月图缓缓展开,特别是那片神秘的月球背面,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不能……公开……”病床上的林明远,这位82岁高龄、曾是万众瞩目的航天英雄的老人,此刻却像是被扼住了喉咙。他眼睛死死盯着电视,浑浊的眼球里迅速充满血丝,脸上满是恐惧。
“爸?您说什么?”林建国没听清,赶紧俯下身。
“那些……金属……不一般……”林明远声音嘶哑,突然剧烈喘息,枯瘦的手死死抓着床单。床头的心电监护仪上,心率曲线瞬间变成剧烈波动,发出刺耳的警报声!
“医生!快来人!”林建国慌了神,冲着门外大喊。
01
时间倒回1969年。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世界两大阵营的竞争从地面延伸到了外太空。把人送上月球,成了关乎国家荣耀的头等大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东方大国的“登天计划”从绝密文件变成了戈壁上拔地而起的宏伟基地。成百上千的顶尖人才汇集于此,目标只有一个——抢在对手之前,把我们自己的宇航员送上月球。
林明远,就是那个被时代选中的人。
三十出头的他,是空防部队的王牌飞行员,经过近乎残酷的选拔和训练,被任命为“飞天一号”载人登月计划的指令长,预定将第一个踏上月球土地。这个任命是最高机密,就连他的妻子张淑珍,也只知道丈夫在执行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发射前的一个月,组织特批他回家探亲一天。
“老林,你这是瘦了多少斤啊。”饭桌上,张淑珍心疼地给他夹肉,“手也糙得跟树皮一样。”
“天天训练,风沙大,难免。”林明远笑了笑,大口吃着饭。
“任务……危险吗?”张淑珍犹豫着问出了口。
林明远放下碗筷,握住妻子的手:“淑珍,放心,咱们的科学家都是最顶尖的,准备比任何国家都充分。你在家带好建国,等我回来。”
“我不是不信组织,”张淑珍眼圈红了,“我就是惦记你。”
“我知道。”林明远拍了拍她的手背,“等我任务完成,给你和建国带个天上的礼物。”
“我啥都不要,就要你平平安安地回来。”
在戒备森严的航天基地,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发射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上,白发苍苍的总设计师亲自给林明远和他的两名队友——赵东升和孙立伟做最后的动员。
“同志们!”总设计师声音铿锵有力,“你们三人代表的不是自己,是我们的国家和亿万同胞!这次任务,代号‘奔月’!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有没有信心?”
“有!”三人像标枪一样站得笔直,嘶吼着回答。
会后,总设计师单独留下了林明远。“明远啊,”老人语气温和了许多,“到了天上,情况瞬息万变,你的判断就是最终决定。我们无条件相信你。”
“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我要你们三个,一个都不能少地,安全回来!”总设计师拍了拍他的肩膀。
走出会议室,林明远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心里既有豪情,也有一丝忐忑。那个清冷的月球,真的只是一片荒芜的死亡世界吗?
02
1969年夏,西部戈壁深处,“远征号”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架上。
天没亮,林明远、赵东升和孙立伟三人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穿上厚重的航天服。
“老林,老赵,等到了月亮上,我得刨几块石头回来,给我家小子当弹弓使!”孙立伟年纪最小,试图用玩笑缓解气氛。
“你小子就这点出息。”赵东升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
“行了,打起精神。”林明远的声音沉稳有力,“最后检查一遍设备,准备进入返回舱。”
“各单位请注意,‘飞天一号’进入一小时准备!”地面指挥中心的大喇叭里传来总指挥的命令。
指挥大厅里,巨大的倒计时牌上鲜红的数字开始跳动。
“十、九……三、二、一!点火!”
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橘红色烈焰,巨大的轰鸣声响彻戈壁!“飞天一号”像一条苏醒的巨龙,冲向了浩瀚的宇宙。
返回舱内,巨大的过载压力把三个人死死按在座椅上。不知过了多久,压力消失,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我们成功了!”孙立伟兴奋地喊道。
“别高兴太早,”林明远说,“东升,准备地月转移。立伟,向地面汇报情况。”
飞船在环绕地球几圈后,准时点火,朝着月球飞去。窗外的地球变成一个美丽的蓝色水晶球。
“指挥中心,这里是飞天一号,飞船工作正常,正向月球前进。”
就在飞船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第三天,意外发生了。
林明远正核对数据,主操作台屏幕上,毫无征兆地闪过一串代码——“1202”。
代码一闪即逝,紧接着,姿态控制系统发出急促的警报,几盏红灯疯狂闪烁。
“怎么回事?”赵东升立刻紧张起来,“指令长,姿态发动机不受控制了!”
“保持镇定!”林明远迅速切换到手动控制,同时向地面报告:“指挥中心,这里是飞天一号,遇到紧急情况!主屏幕出现不明代码‘1202’,姿态系统紊乱,请求技术支持!”
地面指挥中心一下子炸开了锅。“‘1202’?程序库里根本没有这个代码!”
在地面手忙脚乱地排查时,林明远已凭借过硬的技术,艰难地修正着飞船的姿态。几分钟后,警报声停了,飞船重新回到正确航线。
“报告指挥中心,飞船姿态已修正,原因不明。”林明远声音依旧沉稳。
几个小时后,那串诡异的“1202”代码再次闪过。这一次,飞船通讯系统静默了一分钟。地面无论如何呼叫,都收不到回应。
一分钟后,通讯恢复了。
“指挥中心,这里是飞天一号。”林明远的声音传来,“我们刚才……又遇到了那个代码。”
整个指挥大厅陷入死寂。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次奔月之旅,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03
经历两次波折后,“飞天一号”有惊无险地进入了环月轨道。
透过舷窗,月球那张布满陨石坑的脸清晰地展现在三人面前。那是一种荒凉到极致的震撼。整个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寂静得让人心慌。
“准备降落。”林明远的声音把大家拉回现实,“东升主控,立伟监视数据。”
登月舱“探索者号”与轨道舱分离,缓缓向月面降落。这是一个惊险万分的过程。
“高度五公里……一公里……”赵东升沉着地操控着。
“注意着陆区!”林明远紧盯窗外,“那里乱石太多,向东平移五十米!”
最终,登月舱的四条长腿稳稳触碰到月球土地。
“指挥中心,这里是飞天一号。我们已成功登陆月球。”林明远报告。
地面指挥大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按照计划,林明远将作为第一人踏上月球。当他站在舱门口时,心跳得前所未有的快。
顺着扶梯,他一步步踩了下去。当巨大的靴子踩在松软的月壤上时,他对着摄像头说出了那句载入史册的话:“我的一小步,是我们民族迈向太空的一大步。”
紧接着,孙立伟也爬出登月舱。两人在舱前合力插上了一面鲜艳的国旗。
接下来的任务是采集样本。
“立伟,你去那边布置设备。我到前面小山坡上勘察一下。”林明远下达指令。
林明远一个人迈着一蹦一跳的步伐走去。四周静得可怕,只有自己的呼吸声。
就在他走到环形山边缘时,脚下似乎被什么硌了一下。他低头一看,在一片灰白色月壤中,有一小块地方颜色不同。
他好奇地蹲下,拨开浮土。下面露出的东西让他愣住了。
那是一片呈现出暗金色、泛着奇异金属光泽的土壤。在太阳直射下,光泽仿佛在缓缓流动。
“指挥中心,飞天一号呼叫。”林明远强行压抑着震惊报告,“我发现了一些成分不明的特殊物质,颜色呈暗金色,有明显金属光泽。”
地面指挥中心所有人都惊呆了。
“明远,能采集一些样本回来吗?”总设计师的声音带着颤抖。
“收到。”
林明远拿出特制采样铲,小心翼翼地铲了一点。就在采样铲接触到土壤的一瞬间,他突然感觉脑袋“嗡”的一声,一阵强烈的眩晕感袭来。
眼前的一切开始旋转,扭曲。他仿佛听到了无数人在耳边窃窃私语,说的却是他完全听不懂的语言。
感觉只持续了几秒钟就退去了。林明远晃了晃脑袋,看着铲里的土壤,它们静静地躺着,好像刚才的一切都只是错觉。
04
“明远?听到请回答!你那边情况怎么样?”通讯器里传来地面焦急的呼叫。
“指挥中心,我没事,一切正常。”林明远迅速回过神来,“刚才……可能是蹲下起身动作大了点,有点头晕。现在好了。”
他没有报告那种奇异的感觉。在这种关键时刻,任何不正常的表现都可能导致任务终止。他不能冒险。
“样本采集完毕,准备返回。”他将那撮暗金色月壤装进一个单独的密封袋,做了特殊标记。
做完这一切,他又回头看了一眼那个地方。那片暗金色区域不大,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像是有生命一般。
回到登月舱,孙立伟正在整理数据。“林哥,有什么新发现吗?”
“没什么,就是些普通的玄武岩。”林明远淡淡地回答,“准备返航了。”
返航过程出乎意料地顺利。没有再出现那串诡异的代码。
大部分时间里,三个人都在休眠。可林明远却常常独自醒来,飘到舷窗边,静静地看着那颗越来越大的蓝色星球,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赵东升有一次看到他,问道:“老林,怎么不睡?”
“睡不着。”林明远没有回头,“东升,你说……我们费这么大劲儿把人送上来,到底是对是错?”
赵东升被问得一愣:“当然是对的!这是多大的荣耀!咱们可是英雄!”
“英雄……”林明远重复了一遍,语气里听不出任何喜悦。
飞船成功进入地球轨道,返回舱像一颗火流星冲向大气层,最终在北部草原安全着陆。
当舱门打开,林明远第一个走了出来。他看着欢迎的人群,看着蓝天白云,脸上却没有预想中的激动。他的表情很平静,甚至有些冷漠。他的目光越过人群,投向遥远的天际,仿佛还在看着那个他刚刚离开的星球。
05
凯旋后,三名宇航员被送进一个特别医学隔离中心,进行为期21天的隔离观察。这是既定流程,一是检查身体,二是防止带回未知微生物。
隔里生活单调乏味,每天就是接受各种检查。
赵东升和孙立伟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任何异常。但林明远的检查报告,却让医疗专家们皱紧了眉头。
“太奇怪了,”王医生拿着心电图报告说,“林指令长的心率,一直维持在每分钟110次以上。可他本人一点不舒服的反应都没有。”
助手也说:“是啊,他自己说感觉好得很,比在地面还有劲儿。”
医生们百思不得其解,最终只能在他的体检报告上写下“心动过速,原因不明,建议长期跟踪观察”。
与此同时,他们带回的月壤样本被送进了最高级别的实验室。那袋泛着暗金色光泽的月壤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一位老教授通过高倍电子显微镜观察后,发出了难以置信的惊叹,“它的微观结构根本不是自然形成的!倒像是……某种经过无法想象的精密加工后的人造物!像芯片!但比我们的精密一万倍!”
这个惊人的发现震惊了整个科研团队。一份最高机密的报告立刻被送到最高领导层。
然而,这份报告送上去之后却石沉大海。几天后,上面传来指示,关于特殊月壤的研究暂时终止,所有数据和样本就地封存,所有参与人员签署终身保密协议。对外公布的报告里,只说月壤样本没有任何重大发现。
那份惊人的报告和神秘的月壤,从此被彻底封存。
隔离期结束后,登月计划的巨大成功让全国陷入一片欢腾。林明远和队友们成了民族英雄。
可人们渐渐发现,林明远变了。他变得沉默寡言,眼神里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疲惫和忧虑。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就在人们期盼着“飞天二号”的时候,整个载人登月计划却被毫无征兆地突然终止了。官方解释是“战略方向调整”,但很多人都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不久后,林明远做出了一个更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辞去了在航天系统内的一切职务,申请转业到一所大学里,当了一名物理学教授。
从此,他彻底淡出公众视野,拒绝所有采访,再也不对任何人提起那次登月之旅。
直到2012年,在他生命的尽头,看到电视里那张清晰的月球背面图时,那个被他压抑了四十多年的秘密,才终于撕开了一道小小的口子。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告诫儿子,也像是在告诫所有人类:“我们……人类……不应该……踏足那么远的地方。”
“为什么?爸!您到底在月亮上……看到了什么?”林建国趴在床边,流着泪追问道。
林明远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极度的恐惧,他张了张嘴,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音,他只是死死地盯着天花板......
林明远说出一句话让在场的人傻傻的愣在了原地,空气仿佛忽然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