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科学度量与干预衰老已成为健康老龄化领域的核心议题。衰老作为一种多维度、跨尺度的复杂生物学过程,涵盖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体机体层面的动态变化。细胞衰老不仅是机体衰老的关键驱动因素,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重大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系统识别和解析灵长类衰老的生物标志物,对科学评估衰老状态、开发针对性干预策略以及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9月11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携手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联合体(Aging Biomarker Consortium, ABC)的200余位学者,应邀在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发表了题为Biomarkers of ageing of humans and non-human primates的综述文章。该文章从细胞、组织到个体水平,系统梳理并整合了人类及非人灵长类衰老过程中的关键生物标志物,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和系统参考。
文章强调,衰老伴随机体功能逐渐下降和疾病易感性增加,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寿命。尽管识别可靠的衰老生物标志物对揭示衰老机制和开发干预手段具有关键作用,当前对该类标志物的认知仍存在显著局限,阻碍了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本综述系统比较了不同生物学背景及尺度下衰老标志物的表现与保守性,重点探讨了其在衰老评估与干预中的应用潜力。
在细胞层面,文章总结了包括细胞周期停滞、基因组完整性丧失、端粒缩短、表观遗传不稳定、核结构变化、线粒体功能障碍、溶酶体功能障碍、蛋白质稳态失衡、代谢失调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在内的多项关键标志物。在组织层面,综述跨学科证据,对皮肤、脑、脊髓、肺、肝、脂肪组织、肌肉、骨骼、肾脏、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性衰老指标进行了系统评述。在个体层面,则聚焦于整合性评估工具如衰老时钟及临床常规标志物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文章最后指出当前衰老标志物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旨在推动建立更精准、可推广的衰老评估体系,为延缓衰老相关病理进程、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科学基础。
图:灵长类衰老的生物标志物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曲静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武泽明(现为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为文章的第一作者。该综述是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联合体集体协作的成果,为人类衰老生物学领域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建立了共识性框架。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0-025-00883-8
制版人: 十一
学术合作组织
(*排名不分先后)
战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转载须知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近期直播推荐
点击主页推荐活动
关注更多最新活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