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辰聪
出品丨师天浩观察(shitianhao01)
2025年9月8日凌晨,一条上海四平路麦当劳店报警视频上了微博热搜。麦当劳与报警,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颇有一种好学生被带坏的即视感,这剧情我做梦也梦不到。
那么麦当劳为什么报警呢?据网友@上海夜行鸽00:45发出一段15秒视频表述:四平路麦当劳店堂内,42位“住客”横躺竖卧,行李箱排成“隔断”,鼾声与炸薯条声此起彼伏,地面餐巾纸团、一次性筷子、外卖袋“三连堆”。并配文:“我花39元买汉堡,却要坐在候车室味里。”一位带孩子的母亲转身离开表示:“实在没地方坐,孩子闻着想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印象中一度十分干净整洁的麦当劳竟然成了垃圾场,骇人听闻。随后,凌晨2点,话题#多人扎堆过夜麦当劳门店已报警#冲上微博热搜。警方到场后也无法对“住客”采取强制措施,只能劝导其离店,但对方表示没有地方去。门店经理也在直播间苦笑道:“我们报警,是报给城市听的。”
如今,麦当劳营造的第三空间却成为了食客们纷纷远离的诱因,金拱门招待所难道要成为深夜收容所吗?
一、“麦难民”的三重尴尬
不只是快餐店,也是临时旅馆。
深夜的麦当劳,没有多少食客,很多人趴在桌子上睡觉,这些人被称作“麦当劳难民”。经了解,上海淮海中路店员工曾私下统计,门店凌晨2点同时在店52人,其中购餐仅9人,躺睡高达23人。
第三空间这个概念,是星巴克最早把第三空间卖给中产阶级,也就是人们熟知的买一杯拿铁即可购买半日沙龙权。可是,麦当劳同样将其视为增长点,并将其逐渐平价化,仅一份薯条就可获得24h门店使用权,做到了任何人都能坐一整天。这也是麦当劳如今被冠以金拱门招待所的原因。
品牌主动设计的“第三空间”,本意是用自习室、共享长桌、免费Wi-Fi等公共服务把餐厅包装成“学习/社交场景”,让麦当劳成为多场景的入口,赚取服务零售增量与用户品牌好感。但实施时,由于其24h不打烊和没低消、不查票,店员执行“不打扰除非投诉”守则,让“蹭睡”这一行为,成为了食客和门店深夜之后默认的潜规则。
但注意到麦当劳同店凌晨堂食翻台率仅0.7次/4小时,远低于白天的3.2次,而这离不开晚间蹭睡者。换言之蹭睡者对麦当劳营销贡献的边际收益≈0,考虑清洁、安保、投诉成本,甚至为负,已成为了财报中的成本黑洞。
尽管第三空间曾被品牌公关包装成“人性化”叙事,成为品牌亮点。然而其本质是快餐零售,始终是销量第一,当消费为0的住客增多,门店收到越来越多的投诉,影响用餐体验和门店环境,报警成为了麦当劳的无奈之选。
1.执法允许“躺”,却不允许“赶”
报警,能起到作用嘛?
当四平路麦当劳店报警后,警方到场无法对其采取强制驱逐,只能耐心劝导。
因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8条要求“扰乱秩序且拒不改正”才能强制带离,而麦当劳“蹭睡”并不构成违法。无法可依,使警方到场之后,采取对“住客”登记身份证并拍照留痕,口头劝导离开麦当劳,督促其不能影响商家正常营业的行动。但“住客”声称他们并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两小时后,同一批人再次返回麦当劳“蹭睡”,如此循环三回,警方只能无奈收队,门店也只能从自身改变。
2.门店从“软驱逐”到“硬改造”
软的不行,门店犹豫再三,只能来“硬”的。但迫于舆论压力,真驱逐是万万不行的,品牌会受到媒体的强烈炮轰。可问题还需解决,门店决定从硬件方面制度化软驱逐。
据了解,自9月8日白班起,四平路店连夜拆除6张长条卡座,换成28cm窄面高脚凳,这种高脚凳无法侧躺,并22:00后全店断电,仅留2处站立式USB口。
其次,9月9日起试点“深夜入场扫码”22:00–5:00入店须扫码登记手机号,系统30分钟内无消费记录,自动广播叫号提醒。若连续停留>180分钟且无消费,店内灯光切换至6000K冷白光并播放60dB背景音乐,用“环境暗示”减少入睡。
门店还计划把每日0:00–4:00超员视频同步给四平路街道城运中心,由街道协调“夜间应急庇护车”转运至救助站。若客流>店内座位80%,立即启动“一级响应”,门店可临时闭店“深度清洁”,借闭店清空滞留人员。
这不仅是单一门店情况,基于此,其他门店还采取规则软墙。通过张贴“请勿躺卧”图标,门店循环播放“餐盘请自理,贵重物品保管”提示,制造轻度噪音。并与地铁公安合作,定期抽查身份证,形成“制度性不友好”。
如此荒谬,迎客来的快餐店,如今却要想着办法赶人走。
那被嫌弃的“麦难民”到底都是怎么想的?
3.被嫌弃的“麦难民”
这些被称作“麦当劳难民”的人们。
他们有的是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有的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有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收入微薄,无法负担起房屋租金,更舍不得花钱住旅馆。
他们不是不知道会被嫌弃,可是现实压的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在麦当劳过夜。
高昂的保障房、要花钱的住宿、湿冷的桥洞、被巡查的公园,而这里对他们而言是免费的秘密天堂。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不要瞧不起他们,虽然他们没钱买餐食,但这群人会主动为麦当劳收拾餐桌来换取热水和座位,以避免被撵出去。通过为店里付出劳动,甚至在收拾餐食时,还有机会捡到残羹冷炙,这样也不用挨饿了。
这些人感激麦当劳,麦当劳给了他们这些居无定所的人一个收容所,如果有机会,他们一定会买很多的麦当劳的,成为麦当劳的忠实粉丝,高呼麦门永存。
对于“麦难民”而言,他们希望麦当劳不要因为一些人的不良行为把他们都赶走,如果这样只能去桥洞了。
二、不是偶发,是结构性溢出
当失意无助的人们选择去麦当劳度夜时,已然宣告了城市深夜公关资源的真空。麦当劳可以拆掉长椅,但拆不掉城市夜床“真空”造成的资源空缺。
以报警门店所在地上海为例。
1.公益床位“零增长”。
上海市、区两级救助管理站维持14家,床位总计约1800张,与2022年持平。三年来,没有对此资源补充。
2.夜间流动就业人口却是“零减少”
然而夜间流动就业人口却是“零减少”,甚至不减反增。根据2025-06上海市人社局、美团/饿了么平台注册口径:专职夜班骑手3.1万、闪送0.6万、夜间保洁0.8万,合计仍约4.5万人。加上零散代驾、工地短工,需廉价床位人群规模远高于统计口径,这还没把“麦难民”的流浪汉算入。
3.“共享床位”缺口大
与庞大的流动人口相比,市场“共享床位”缺口大。网约房、共享睡眠舱约2.1万张,但价格普遍在80–200元/晚,价格对于“蹭睡者”而言过于昂贵,无法起到有效缓解作用。
“麦当劳报警”事件现场42人同宿,正是这一落差的微观投影。
三、港式便利店模式,从“赶人”到“留人”
夜深时,城市的温暖与人文关怀慢慢浮出。
香港的经验证明,便利店只需一张2.5港元的“夜间休息券”,就能把“赶人”变成“留人”。由社福机构统一购券,流浪者凭券可进店坐整晚、喝热饮、用洗手间,2018年试点至今21家门店全年发放4.6万张券,平均每人7晚即可被转介临时宿舍。
通过这一张小票,小店换来“不赶人”的正当性,收获补贴与好评,形成低成本、快周转、可复制的“座位—床位”闭环。
同样,我们可以把这套逻辑搬到内地。
可以采用政企基金会三方合作模式,三方共担成本。政府掏30元基础床位费、企业让利20%场租、基金会配洗漱包等基础洗漱用品。辅助民政—公安—连锁门店数据互通功能,让夜宿超7天的夜宿者系统自动转介绍为社工,并评估是否需要住、工、医等社会帮助,形成“座位—床位—岗位”退出链。
企业可以在财报里把夜间成本写成“损耗”,但城市无法把“人”从夜间删除。
长远看,城市可划出“计时胶囊”式静区,用制度化的“第四空间”如:收容所、廉租屋、零工公寓、夜间医疗点,取代麦当劳的餐桌。让“人”字真正写进预算表,而不是把薯条炸锅当成天亮才熄灭的唯一夜灯。
别让一张餐桌承担整个夜晚,让金拱门招待所成为中国“深夜福利”的托底。
让夜宿者相信夜晚会过去的,明天也会来。
引用:
InsDAily《麦当劳,24点后不是快餐店》
洞见《看到麦当劳凌晨三点那心酸的一幕,我再也不抱怨生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