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经评论:既要“无事不扰”,又要“利剑高悬”

0
分享至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那么该如何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呢?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提升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司法行政工作有力地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是其中一个方面。司法部今年3月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1月至8月,各地涉企行政检查数量同比普遍下降30%以上,发现问题率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行政检查次数下降,发现问题率提高,行政检查精准度和质效大幅提升,专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行为等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仍然存在,也不同程度加重了企业负担。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去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对涉企行政检查作出系统全面规范,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政策举措层层递进,就是为了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使涉企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行为更加透明、公平、公正、可预期,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有助于提升执法监督工作的精准性、高效性,让执法目标更明确、执法标准更清晰、执法程序更规范。这意味着,职能部门可以将有限的执法力量聚焦于关键领域和突出问题,实现“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企业也无需再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应对不必要的检查或罚款,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改善经营、开拓市场和创新技术等关键工作中,提升市场竞争力。

当然,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规范的是乱执法、滥执法,不是不执法,也不是尺度越宽越好,而是要把握好“宽与严”“刚与柔”的界限。针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与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领域,拿出足够的力度,坚持最高标准和最严要求,依法检查、执法到位,坚决防止监管漏洞和安全隐患。

对于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则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优化执法方式,坚持执法和服务相结合,突出执法温度。北京昌平全面推行“一码检查”为企业减负;安徽推出30份轻微违法免罚轻罚清单,覆盖28个执法领域;湖南衡阳探索实行企业赋码保护机制,政府部门开展访企活动须“码上约”……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柔性执法方式,切实为企业发展减负担、增动能。

从良法到善治,无论刚性纠正违法行为,还是柔性引导规范企业合法经营,都是为了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所有企业都能在同一套公平的规则下实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网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132668文章数 47399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