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9月22日至27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杭州召开。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长期扎根保护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与实践交织的中国路径。本期走进鼎湖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鼎湖山,素有“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之称。
1956年,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 “鼎湖山保护区”),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负责管理,自此正式拉开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序幕。
1979年,鼎湖山保护区与长白山保护区、卧龙保护区一同成为我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成员。
中华穿山甲:
森林健康“晴雨表”
鼎湖山温暖湿润的气候与充足的水热条件,孕育出繁茂的植被与丰富的生态系统。
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在98%左右。目前,这里记录有野生高等植物1948种,兽类43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小灵猫等)、鸟类277种、爬行类59种、两栖类23种,另有大型真菌836种、鱼类25种及已鉴定的昆虫996种,构成了一座鲜活的“生物基因库”。
在众多受关注的珍稀物种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因具有捕食蚁类的特殊本领,能有效调控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白蚁数量,减少白蚁对树木的危害,与森林形成了共为唇齿的关系。
近期专项调查和监测结果显示,鼎湖山保护区范围内的中华穿山甲种群稳定、数量较丰富。中华穿山甲的生存状况,被形象地视作衡量鼎湖山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晴雨表”——生态系统越健康,中华穿山甲的生存繁衍状况便越向好。
科研人员察看线路向穿山甲活动区域进发
为八千万年物种
筑起“防护墙”
日前,笔者走进鼎湖山保护区,与常年追踪观测中华穿山甲的科研人员深入交流。眼下是夏季,正是穿山甲的交配与繁衍期,科研人员背起红外拍摄设备,再次前往穿山甲活动区域开展调查。
有着八千万年进化史的穿山甲,如今却徘徊在灭绝边缘。
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分省份,体型较小,背覆鳞片,四肢强健,善于挖掘洞穴。过去,受大量捕杀以及栖息地被破坏影响,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等级,同时被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物种。2020年,为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我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物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
定期检查红外相机工作状况
据同行的范宗骥介绍,鼎湖山保护区在执行生物多样性观测项目以来,最早于2017年3月在鼎湖山周边拍摄到野生中华穿山甲影像资料,这也是首次运用红外相机在广东境内拍摄到野生中华穿山甲。2018年,在鼎湖山保护区内首次拍摄到中华穿山甲。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也在为这一古老物种筑起更坚固的“防护墙”。他们常年在鼎湖山开展基础性研究,建立了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体系,主持制定管理条例和规划,推动管理规范化。这些工作,为穿山甲栖息地的长期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保护之路任重道远
在科技的守护下,目前,中华穿山甲在鼎湖山已形成稳定的种群。这些消失三十余年的古老“异兽”再度现身,无疑是鼎湖山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佳证明。
不过,中华穿山甲的生存危机仍未完全解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与云南大学合作,通过分析马来穿山甲和中华穿山甲的基因组数据,发现这两个物种均存在遗传多样度低、近交水平高、遗传负载高的问题,面临近交衰退风险和生存潜力下降的问题。这意味着,保护中华穿山甲的行动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科研人员、保护工作者与社会各界持续投入,为这一“活化石”物种守护好未来。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中华穿山甲
穿山甲已废弃的一个藏身窝
科研人员在用冠层仪测量鼎湖山森林叶面积指数
谢震霖撰文/摄影
责任编辑:王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