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了“硅基大司马”的视频号“美国航天局急眼了!中国实现月球上“呼吸自由””,好振奋!
2023年4月8日,首届地外建造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会议吸引了周建平院士、于登云院士等百余位专家,围绕月壤3D打印、原位资源利用(ISRU)、地外生态系统等前沿议题展开研讨。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以“地外建造”为主题的大规模学术会议,标志着该领域从分散研究走向系统性学科建设。今年10月30日- 11月1日,第三届地外工程建造学术研讨会即将在武汉召开,会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太空工程分会将正式成立。看来,中国要正式开启有组织的地外建造啦!
月球上怎么建房子呢?请看下列视频(来源:探索宇宙好奇者):
那么,为了让月球宜居,目前研究出哪些成果呢?
当前为实现月球宜居性开展的研究已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涵盖资源利用、能源供应、建筑技术、生态系统及健康防护等关键维度,部分成果已进入地外环境验证阶段。具体突破如下:
一、资源利用:月壤变“生命之源”
1、水与氧气的原位生产
中国团队利用嫦娥五号月壤中的钛铁矿,首次实现 “光热催化一体化系统”:在阳光加热下,钛铁矿同时完成月壤提水(1 吨月壤可提取超 50 公斤水)和二氧化碳转化,生成氧气、燃料(甲烷)及可循环水。该技术无需额外能源,月球昼夜温差(白天 127℃/ 夜间 - 170℃)自然促进气体冷凝与反应循环,为未来基地提供闭环生存基础。欧洲航天局(ESA)计划 2025 年测试 “月球水氧制造系统”,聚焦水冰开采与电解技术。
2、月壤建材的工业化突破
中国研发的“月壤3D打印系统”通过聚焦太阳能与微波协同加热,将月壤烧结成抗压强度达32MPa的陶瓷化材料(相当于普通混凝土),并在2025年嫦娥七号任务中成功打印出1:100比例的月面建筑模型。美国NASA的MMPACT项目则探索激光玻璃转化技术,利用月壤制造高强度防护结构,抗压强度达45MPa。武汉理工大学团队开发的“月壤砖+玄武岩纤维”复合结构,抗拉强度提升70%,可抵御10吨/平方米的陨石冲击。
二、能源供应:就地取材构建电力网络
1、月壤基太阳能电池革新
德国团队利用模拟月壤熔融制成半透明“月球玻璃”,涂覆钙钛矿材料后制备出光电转换效率达12.3%的太阳能电池。该电池在模拟10年月球辐射后效率仅下降0.4%,且轻量化优势显著(1公斤材料可制备400平方米电池),适合快速部署。中国同步推进“光伏+核能”方案,计划在2030年代部署10kW级核裂变反应堆,与钙钛矿电池形成互补。
2、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研发的“微波-太阳能复合烧结技术”将月壤建材能耗降低至传统电炉的40%,配合菲涅尔透镜聚焦系统(1600℃高温),可实现零能耗烧结。这种技术路线不仅适用于建筑,还可扩展至月壤金属冶炼等耗能环节。
三、建筑技术:从充气舱到熔岩管改造
1、智能建造与防护创新
中国提出的“三叶草”充气式舱体设计,结合月壤3D打印防护层,可抵御- 183℃至127℃温差及微陨石撞击。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开发的仿生材料,通过模仿北极熊毛发的中空结构实现建筑“自主呼吸”,动态调节内部温度。美国ICON公司的“奥林匹斯”系统采用激光玻璃化技术,直接将月壤转化为高强度防护舱体,已完成亚轨道火箭搭载测试。
2、天然掩体的开发利用
国际研究团队发现月球静海区域存在深130-170米的熔岩管洞穴,其内部温度稳定在- 25℃ ~ +25℃,辐射剂量仅为月表的1/6,可作为天然栖息地。中国地质大学提出“熔岩管优先选址公式”,将水冰丰度与通信条件纳入评估体系,并在重庆酉阳地下洞穴完成加固技术验证。
四、生态系统:迈向完全闭环生存
1、生物再生系统的突破
中国“广寒宫一号”实验已实现95%水氧循环率和30%食物自给率(通过气培农场种植生菜、小麦),计划2045年前升级至10人半年期驻留能力。欧洲航天局的“月球村”概念强调“核心生物群综合体”,将缩小版生态系统嵌入人工重力设施,实现碳氮循环。
2、废物处理与资源循环
南京大学团队开发的“地外光合作用”系统可将宇航员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同时回收尿液中的水分。美国NASA的MOXIE技术在火星验证的原位制氧原理,已被应用于月球水冰分解实验,纯度达99.3%。
五、健康防护:应对低重力与辐射挑战
1、人工重力技术探索
日本京都大学提出“月球玻璃体”概念,通过旋转锥体(半径100米,每20秒旋转一次)产生1g模拟重力,计划21世纪后半叶实现原型机部署。美国NASA 则测试“短臂离心机”,在不影响舱内活动的前提下提供周期性重力刺激。
2、辐射防护与心理干预
中国团队发现月壤中的钛铁矿可有效屏蔽0.5Gy/天的辐射剂量,结合熔岩管天然防护,可将总辐射暴露降低至安全阈值以下。针对封闭环境心理压力,俄罗斯开发了“虚拟现实社交系统”,通过远程会议与地球亲友互动缓解孤独感。
六、国际合作与未来路径
1、联合研发与标准制定
中俄主导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共享月壤制氧、能源系统等技术。ISO成立的月球建筑标准工作组,正推动月壤砖抗压强度≥50MPa 等指标的全球共识。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则通过《阿尔忒弥斯协定》推进充气舱体、核能系统的商业化应用。
2、时间表与成本优化
2025-2030年:验证月壤制氧、3D打印等关键技术,建成短期科研站(驻留≤6个月)。
2040-2050年:千人级半永久社区成型,运输成本降至50万美元/人以下,氦- 3开采启动商业化。
2050年后:若可控核聚变与人工重力技术成熟,可能开放大规模平民移民。
七、挑战与瓶颈
尽管技术进展显著,月球宜居仍面临三大核心难题:
1、月壤异质性:不同区域钛铁矿含量差异可能影响催化效率,需开发自适应材料处理系统。
2、成本与可持续性:当前月壤制氧成本达50万美元/吨,需依赖氦- 3开采、太空旅游等产业反哺。
3、伦理与法律:《外层空间条约》未明确资源分配规则,中美俄正通过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新框架建立。
从目前看,月球宜居研究已从“科幻设想”进入“工程验证”阶段,中国在月壤建材、生态系统等领域实现领跑,欧美则在核能与人工重力技术上各具优势。未来30年,人类有望见证首个月球城市的诞生,但其真正成为“第二家园”仍需突破成本、健康与法律的三重壁垒。这一过程中,月球不仅将作为深空探测的跳板,更可能成为地球文明的“备份库”,为应对全球性灾难提供终极保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