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专家的言论频频引发公众争议:从“低收入群体可把闲置房出租增收”到“年轻人应多进厂打工,少送外卖”,这些脱离现实语境的观点,不仅未能为社会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反而加剧了公众与专家群体的认知隔阂。究其根源,在于一些专家长期脱离社会实践,习惯于在书斋中推演理论、在数据里寻找答案,却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复杂变量——补上社会实践这堂课,已成为不少专家群体亟待解决的课题。
社会实践是专家观点的“源头活水”,脱离实践的理论如同无源之水。许多专家深耕学术领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无可厚非,但当他们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文献综述、模型构建的层面,缺乏对基层生活的亲身体察,就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比如讨论“就业难”问题,若从未走进过招聘会现场,未与外卖骑手、工厂工人聊过职业困境,便难以理解年轻人“宁送外卖不进厂”背后的薪资落差、职业发展焦虑;研究“养老问题”,若不曾走访社区养老院、倾听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也无法真正读懂城乡养老资源失衡的现实痛点。没有实践支撑的观点,即便逻辑再严谨,也可能与民众的真实感受脱节,沦为“何不食肉糜”的空谈。
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是校准专家研究方向的“指南针”。专家的价值不仅在于产出学术成果,更在于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然而,部分专家的研究课题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有的紧盯冷门理论,却对民生关切的教育、医疗、住房问题缺乏关注;有的盲目照搬国外经验,却忽略了中国的国情差异与地域特色。这种“闭门造车”式的研究,不仅浪费了学术资源,更让专家群体失去了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公信力。只有走进实践现场,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街巷,才能发现真问题、研究真对策——就像袁隆平院士扎根稻田数十载,才培育出养活亿万人民的杂交水稻;就像基层政策研究者走遍千村万户,才能提出符合农村实际的改革建议。社会实践能让专家的研究更有温度、更具针对性,让专业智慧真正服务于民生改善与社会进步。
补上社会实践课,既需要专家主动“走出去”,也需要制度层面的引导。一方面,专家应摒弃“学术清高”的误区,主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将调研当作研究的必经环节:多与普通民众面对面交流,多到问题现场实地考察,在实践中修正理论偏差、丰富认知维度。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建立“专家基层实践机制”,将社会实践时长、基层调研成果纳入学术评价体系,鼓励专家将研究重心向现实问题倾斜,推动“书斋学问”向“实践学问”转变。
专家作为社会理性的重要代表,其观点与建议对公众认知、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唯有补上社会实践这堂课,让专家的视野扎根于现实土壤,让研究成果呼应民众需求,才能重塑专家群体的公信力,让专业力量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