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个“没资源、没能人、不临城”的村庄,10年从负债200万到资产破亿。10年前,它是“上访村”。村巷排水管道堵得像老旱井,一下雨泥塘漫到门槛。
200万外债压得喘不过气,村民为小事打架,集体上访是常事。养鸡场年租金4000元,成本却要6000元,这样的合同一签几十年。
老会计直摇头:“以前搞产业像老牛拉破车,咋都跑不起来。”2014年,村医王法义放弃24家诊所回村。父亲劝他:“管村比管100个诊所还难。
”他偏要解这个难题,当选村支书那天,踩着尘土进了村。
上任就碰怪事:一个组一年修500次水泵,贴红纸“证明”。“一年365天,修500次?
会魔法吗?”他追问小组长。答案是集体资产流失的缩影,村民占着集体地种菜、搭棚。
村两委发问卷,问题全指向“三资”管理乱。
先修下水道!路两边违建棚得拆,私自种的树菜得拔。
村民盼着通水,主动清了违建,流失的集体地收回来了。养鸡场改有机肥中心,收周边3.5万亩秸秆、4乡镇畜禽粪。
年产有机肥上万吨,村集体开始“回血”。两三年时间,柏油路、路灯、绿植全配齐,沟里没了臭味。村民管邦留说:“现在村两委真干事,咱信得过!
”2016年村稳定了,王法义犯愁:“光画饼不行,得让集体和村民都有钱。
”突破口在村西1200米河堤,荒滩荒地被村民“谁占谁得”。公开招标遇“1元协议”,村两委成员当“托儿”,出价10.
5元。“1元协议”碎了,河堤招标赚了12万,村集体第一桶金。
2017年,“党支部+合作社+公司”模式上马。村集体占60%,村民土地入股占40%,保底分红每亩800元。一开始村民攥着土地证不放,开了40多场座谈会才松口。
党员干部带头入股,第一年800亩,第二年又500亩,共1300亩。有人出900元承包全村地,说“年轻人不懂种地”。
王法义急了:“他转手拿100块,村民为啥不能自己挣?”拉来励耕农业合作种小麦,第一年增收8万,第二年育种增收35万。葡萄园项目,村集体100万资金+60亩地占52%,年增收15万以上。
对接益海嘉里、白象,签订单;跟科研所合作,学新技术。2020年合村成管口新村,集体资产占比60%和40%。
2022年起,村集体年收入稳超80万,今年6月底“家底”破1亿。村民郭宗芝乐呵:“7亩地分红近8000,大棚打工月入2000多,比单种地强!”66岁吕井华直感慨:“现在日子好到顶了,再往上没处好了。
”村两委却有忧患:“发钱发物养懒汉,20年内收益优先投发展。”葡萄园里,村民种的葡萄又酸又涩,村集体种的甜得掉牙。“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王法义说,村民从此跟着学新技术。
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喷灌设备、机械化“全托管”,种地不弯腰。赵振东院士看中连片地,引红地种业建小麦育种实验室。
模拟温湿度、光照,选育“兖麦一号”,土地里的“芯片”要升级。
新疆小渠子一村也类似,清债、买资产“滚雪球”,说明管钱管地是关键。
从“上访村”到“样板村”,逆袭靠啥?
理清“三资”账,盘活千亩田,村民和集体绑在一辆战车上。
未来,钱要投技术、投种子、投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密码在奋斗。
想知道更多乡村逆袭故事,点关注不迷路。
文中数据来自公开报道,具体以实际为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