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暑气裹挟着的湿润气息漫过芷江城,我与四名队友踏上了这片镌刻着历史荣光与烟火温情的土地。为期半月的推普实践,本是一场以语言为桥的实践活动,却在与芷江的相遇中,变成了一堂融合着家国记忆、乡土人情与青春成长的生动课程。
初到芷江,我们便被这里独特的语言环境所触动。在和平广场旁的早市上,商贩们用带着黔东南口音的 “芷江话” 吆喝着酸萝卜与绿豆粉,老人与孩童的对话里夹杂着苗语词汇,年轻店主虽能说普通话,却总在数字与地名的表达上 “露怯”。这些细微的场景,让我们真切意识到推普工作并非简单的 “语言改造”,而是要在尊重方言文化的基础上,搭建更畅通的沟通桥梁。我们很快确定了 “接地气、有温度” 的实践方案:在中阳溪村开设 “趣味普通话课堂”,为留守儿童设计创意手工活动;走进芷江菜市场,了解只讲独特的美食风味;参观受降纪念馆,与百年前的先辈对话。
最难忘的,是在芷江受降纪念馆与一位侗族老人的相遇。老爷爷年轻时在受降纪念馆工作。当我们用普通话为游客讲解 “芷江受降” 的历史时,杨爷爷在一旁静静聆听,偶尔会纠正我们对当地地名发音的偏差。后来熟络了,他用带着方言的普通话给我们讲 1945 年的芷江:“那时城里到处是穿军装的人,老百姓都提着自家的菜往军营送,就盼着听一句‘胜利了’。” 他的讲述让我们突然明白,推普不仅是传递标准的语言,更是传递藏在语言背后的历史与情感。
在乡村小学的实践更让我们体会到推普的意义。芷江部分乡村学校的孩子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由祖辈照顾,日常交流多使用方言,面对陌生人时甚至会因语言不通而怯于表达。我们带去的 “趣味问答” 课堂,让孩子们在字谜,绕口令等一系列小游戏中纠正发音,领略到普通话的独特魅力。记得有个叫朵朵的小女孩,起初连自我介绍都不敢说,后来在 “创意手工活动” 的环节中,她拿着制作的手工作品,用略带生涩却无比认真的普通话念道:我希望以后能像姐姐们一样,做一个很厉害很厉害的人。那一刻,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她脸上,我忽然觉得,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语言的规范,更是让孩子们看见更广阔世界的勇气。
实践的最后一天,我们去到了村民的家中。老人们热情地将我们拥进屋中,与我们诉说这几天村里发生的变化,言语间满是对美好生活得期待。我忽然理解了推普工作的深层意义:它不是要让方言消失,而是要让不同的语言和谐共生,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教育、就业、文化交流的机会,就像芷江这座城市,既保留着侗族、苗族的文化根脉,又因 “受降名城” 的身份连接着全国乃至世界的记忆。
离开芷江那天,芷江受降纪念馆的那位老爷爷特意来送我们,他手里拿着几张自己画的芷江风景速写,上面用毛笔写着 “学好普通话,不忘家乡话”。这句话成了我这次实践最大的收获。作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学生,“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的校训早已刻入心中,而这次芷江之行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连接与传承 —— 用标准的语言连接知识与成长,用真诚的态度传承历史与文化。未来,我会带着在芷江收获的感动与思考,继续在语言传播的道路上前行,让青春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绽放更有意义的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