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6位开国将军当过总参谋长,能力都极强,但功成身退的只有1位

0
分享至

新中国的总参谋长,自设立的那一刻起就位高权重,负责三军的训练作战和日常运转,能出任该职务的全都是我军赫赫有名的人物。

但是自1954年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委会总参谋部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后,担任过总长的开国将军基本非正常离职,一直到80年代才有一位开国上将功成身退。这是为何呢?

我们来逐个看看他们的情况。



粟裕任职4年(1954.10-1958.10)

新中国首任总参谋长是徐向前,但他健康状况不佳,长期处于养病当中,总参谋部实际工作由代总长聂荣臻负责。

1954年中央对总参进行调整,徐、聂两帅都离开,大将粟裕出任总长。粟裕在任期间,总参的氛围非常好,对于大事他不独断,任何人有意见都可以提。

偶尔发生争吵,粟裕跟几位副总长就出去吃一顿,轮流坐庄,酒饱饭足火气就散了,再继续讨论。

时任副总长的张爱萍在回忆录里就说过:粟裕同志任总长的时期,是总参最好的时期,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时期...我们也争,但从不计较,没有隔阂。没有哪个是你整我、我整你的。



但是,在部门之外,粟裕与国防部部长彭老总却关系尴尬,由于两个部门许多职能高度重合,直性子的粟裕对一些事情难以掌控好尺度,让彭总不悦。

比如文史学者张雄文在《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中记述的这件事:

毛主席让粟裕每半个月去汇报一次工作,彭总认为粟裕是在越级上告。粟裕听到风声后,就将汇报的内容先交到国防部,让彭总转给主席。这样彭总也不高兴,说“让我转毛主席,我又不是你的通信员”。

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归根结底还是两个部门间的工作程序问题。同时,以管窥豹,粟裕和彭总矛盾必然会越积越深,最终在1958年引爆。

在彭总主导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中,粟裕被扣上多顶帽子,前后做了八次检讨才艰难过关。只是,由此他就退居二线,一直到去世都没看到恢复清誉的那天。



黄克诚任职近1年(1958.10-1959.09)

粟裕离开后,黄克诚继为总长,他与彭总关系密切,不存在粟裕时期那种国防部和总参谋部之间的矛盾。但是在1959年的庐山上,黄克诚因支持彭总而被免职,后来遭遇了巨大波折,到1977年后才复出。

其实当初一开始中央没有把他跟彭总捆绑的意思,华东的柯庆施还说过:彭不是也批评过你吗?怎么不出来说几句?

柯庆施当时正红得发紫,他的询问,也是上面的意思,希望黄克诚能出来抖点“料”,这样造成的影响更大。

只要黄克诚选择随波逐流,他自己完全有机会躲过,但他却回答:我没有石头。即不愿做那落井下石之人,这句话非常硬气,可却让自己陷入了十余年的波折当中,唉...



罗瑞卿任职6年余(1959.09-1965.12)

在开国大将里,罗瑞卿不是最出名的,但他却是实权最大的。1959年接过黄克诚的班还不是终点,后来他陆续兼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秘书长、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任等13个重要职务,并实际主持过军委工作。

由于公务过多,罗瑞卿不得不请了四名秘书,分别协助梳理军队、国防工业、党政、日常工作等,几乎每天都有海量的文件需要他来处理,甚至同时期很多元帅的工作都需要他的支持才能推进。

无论军队还是党内地位,罗瑞卿都是开国大将中的第一人。

论军队,他身兼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当时的工作流程是有重要事件需上报总参,总参筛选过后再汇总给军委。



总长是罗瑞卿,他先筛选一遍;军委本来是101负责,但101长期养病,实质还是罗瑞卿在管。所以,总参、军委这两个重大环节罗瑞卿一人就可以拍板。这个权力,其余大将甚至大多数元帅都没有拥有过。

论党内,虽然十位大将有一半出任过副国级职务,但都没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不过罗瑞卿有一项“特权”,即他可以列席政治局会议、参与到最终决策当中。

实际上他距离政治局委员就只差那么一小步、一个名义而已。这个荣誉同样也是其余大将达不到的。

有这么多特殊待遇在,可想而知当初的罗瑞卿有多厉害。只不过,罗瑞卿是搞保卫工作出身,有些时候行事会比较严厉,最终得罪了不止一位元帅,1965年被撤销职务。



杨成武任职2年余(代:1965.12-1968.03)

组织考虑到之前的三位总长都是大将,突然让一个上将来负责会不好服众,所以就让杨成武出任代总参谋长,等他干出成绩让人心服口服后再转正。只是没想到,这一代就是三年,代到最后都没去掉这个字。

在他的任上,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启,偏偏他所在的职务极其重要,在风浪中注定无法独善其身。

许世友曾经评价过:杨成武干的是军机大臣的活,但是,嘴巴还是原来一样不严,这早晚要出事。

后来的确如此,杨成武没能做到左右逢源,导致被夹在中间、遭各方惦记,最终1968年“杨余傅事件”爆发后被撤职。



黄上将任职3年余(1968.03-1971.09)

杨成武一下台,黄上将就紧接着上任,作为四野出身的干部,此后几年里黄上将的权力非常大,但也正因为如此,1971年9月之后,黄上将被撤职,此后基本淡出公众视野。



杨得志任职7年余(1980.03-1987.11)

在黄上将之后,叶剑英元帅、邓公都曾兼任过总长,不过他俩并非开国将军,就不在本文述及范围内。

1979年末邓公准备辞去总长职务后,找到徐帅、聂帅商议接任人选,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锁定了三位候选人:杨勇、杨成武、杨得志。

邓公最倾向的是杨勇,自1977年9月开始,邓公就调杨勇为副总长、总参党委第三书记,协助自己工作。几年下来,邓公对杨勇很满意,已经准备让张震去总参配合杨勇了。

但杨勇在“三整三查”运动中因坚持原则得罪了一些人,匿名信都写到了中央,为把事情搞清楚,组织必须调查。只是调查需要时间,总长人选等不起,所以杨勇就错过了。



随后聂帅推荐杨成武,毕竟负责过总参工作,对一切业务熟悉,能以最短的时间上手。然而杨成武曾是“二办”负责人,一些老干部又曾在“二办”吃过苦,这道任命阻力太大,只能作罢。

最终,资历、威望、战功、能力、为人等各方面都出色的杨得志成了最佳人选。1980年2月20日下午,总参召开所属部局正职以上干部大会,宣布由杨得志来担任总参谋长。

杨得志做事很有分寸,情商极高,战争年代跟随过101、刘邓、聂帅、彭总等性格不同的首长,大家对他的印象都很好,这可不是一般的本事。

而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其他人“空降”,杨勇可能心里会不痛快,毕竟到手的职务“飞”了,要做到大度真的很难。

但杨得志不一样,战争年代,杨勇两次做过杨得志的副手(冀鲁豫军区、抗美援朝),杨得志军龄、党龄、成名时间也都胜过杨勇,平日见到,杨勇还会尊称对方为“老杨哥”,那些隔阂就不会存在。



事实证明,让杨得志担任总长的决定非常正确,在那个变革的时代,杨得志让军队保持了稳定,他力主对对总参谋部的结构精简,后来还进行了大裁军、组织大规模演习和阅兵,每次都干得非常出色。

1987年时,完成历史使命的杨得志功成身退,虽然长期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他,一开始并不太熟悉参谋工作,但他却是担任总参谋长时间最久的开国将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旧书卷里的长安 incentive-icons
旧书卷里的长安
一个有思想的历史爱好者
4473文章数 2151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