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半月谈
半月谈记者宋荣俊孙文豪
青砖黛瓦、雕梁画栋,映着京华晨曦,“湖广会馆”四字匾额在岁月里沉淀出古雅气息。这座会馆始建于1807年,距四大徽班进京,刚过去17载。
“赓扬集”1500期活动现场 孙文豪 摄
作为同乡同业人士的沟通交流场所,会馆“汇四方人群、聚百行技艺、融同乡情谊”,在此聚会听戏是常态。1830年,湖广会馆内建成大戏楼,此后近二百年间,几经波折,京腔京韵余音绕梁未绝。承袭百年的票房活动“赓扬集”,在这里悄然走过了1500期的历程。
雕栏玉砌今犹在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赓扬集”演出现场,11岁的小姑娘赵安琪不施铅华,在台上唱着京剧《霸王别姬》名段。虽然气息控制尚有不足,尾音略带颤抖,但已有几分梅派韵味。
同样是这片舞榭歌台,90多年前,梅兰芳大师身着素白鱼鳞甲,扮上虞姬,剑舞翻飞,响遏行云。
不只是梅兰芳,资料记载,许多京剧名家都曾登上湖广会馆的舞台:谭鑫培手抚长须,横刀立马,“阵斩夏侯渊”;程砚秋一袭红嫁衣,把锁麟囊慷慨赠与落难贫女……难怪山东省京剧院一级演员翟萍深有感触:“在这儿演出,有一种和前辈大师进行对话的穿越感。”
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电影《霸王别姬》,和湖广会馆也有些缘分。1991年筹拍电影时,主人公程蝶衣练戏唱戏的戏楼布景迟迟未搭建完成。据北影厂美术师杨占家回忆,当年他骑着自行车,四处寻找可供参照的古建,费了好一番工夫,才在大杂院中找到了湖广会馆戏楼。
当时戏楼已作为仓库使用多年,杂乱破旧,但好在框架未遭破坏,依稀可见当年模样。杨占家拿着尺子,丈量戏楼的柱高、进深,画出平面图,并在别处搭建摄影棚,照搬照建原有框架,在电影中还原戏楼面貌。
1996年,北京京剧联谊会活动已举办3年,每周一场,却苦于找不到固定的落脚点。彼时重拾承演功能的湖广会馆接过担子,会馆里的大戏楼成为活动常态承办地,并借清末时期的票房活动“赓扬集”之名——这是100多年前的票友们在湖广会馆设立的票社雅号。
大戏楼皮黄声腔再度铿锵响起。这一响,就持续了近30年。到今年8月23日,“赓扬集”已演满1500场。
众手成春传古韵
2024年1月,湖广会馆经过两年修缮,重新开门迎客。步入戏楼,晨光穿过戏楼的雕花窗棂,往“霓裳同咏”的匾额洒下碎金。戏台天幕上,黄色金丝缎绣制的五彩龙凤戏珠纹样熠熠生辉。两侧“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的楹联,文采斐然,道尽粉墨春秋。
在古朴典雅的戏楼看戏,自带一种意境。“古色古香的建筑与传统戏曲艺术相辅相成,这是在戏楼演出和观剧的最大优势。”湖广会馆经理王学伟认为,“活起来”的文物,才能更好地发挥承继历史、弘扬文化的作用。
“在戏楼里听戏唱戏”的雅趣,吸引了许多票友。在京剧行话里,“票友”特指不以演戏为生的戏曲爱好者,无关功利,只为热爱。在京剧老生名家陈少云看来,“票友是京剧艺术的半壁江山”。
退休职工王洪霞64岁,唱戏时有一股子飒爽的精神;曾在公安战线工作的刘岩,唱腔里却带着婉转的神韵;从事教育工作的王素华,习惯从原文原著里体味京剧的意涵……票友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人生,却因京剧在此相聚,一声声唱腔、一次次登台,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愈发鲜活。
赓扬集”1500 期开场曲《西皮小开门》,演奏者赵羽(中)、赵若伊(左,艺名:耀宸)和殷婷婷 曹雨迪 摄
第1500期“赓扬集”活动现场,中国戏曲学院的大三学生刘乃嘉匆匆赶来。“今天有点感冒,真不好意思。”演出前她向观众们鞠躬道歉。一段荀派《桃花村》西皮流水刚唱完,台下响起“再来一个”的叫好声。台上的刘乃嘉又化身“红娘”,眼神灵动、步履轻快,引着张生见崔莺莺去了。
京昆文化艺术团团长赵羽告诉半月谈记者,与大剧院你唱我听的形式不同,票房表演重视互动参与,和观众在空间上、心灵上都是贴近的。
“赓扬集”活动负责人赵若伊(艺名:耀宸)认为,百年票房“赓扬集”能一路行至今日,离不开戏迷票友的热忱参与。
赵千里是个90后,网名叫“混在剧场赵老二”,在北京京剧票友圈子里颇有名声,原因无他:戏痴。他将戏韵写进生活里,不仅一有空便赶场听戏,还常常为推广京剧奔劳。
“赓扬集”活动现场,半月谈记者见他正支起三脚架,一边聚精会神听戏,一边为表演全程录像。“十多年前刚接触京戏的时候,我也没想过会这样爱上它。”如今,赵千里是100多个微信群的管理员,每天给数万戏迷提供服务。
“赓扬集”既有专业演员登台,也有业余爱好者演出,专业琴师组成的乐队则会为票友托腔保调。专业演员和票友互相滋养、彼此成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赓扬集”这样的票房则为二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弦歌不辍发新声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12岁的徐宋明熙,端庄大方地唱着《贵妃醉酒》的四平调。“我在门外听时,还以为是大人在唱,挺有功力的,没想到是个这么小的孩子。”现场,一位资深票友如此评价。
徐宋明熙与在台上唱《霸王别姬》的赵安琪是一对好友,俩小姑娘一个文静、一个活泼,都对京剧有十足的热爱。
接着,9岁的巩浩然和7岁的弟弟巩浩宸联袂演唱《珠帘寨》。小哥俩来自辽宁沈阳,暑假期间来北京参加培训,每天得学好几个小时,叫苦不迭。“那要不要放弃?”“不要,唱戏很好玩的。”两兄弟回答道。
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将遗产束之高阁,而在于让传统走出博物馆,活在当下。“赓扬集”活动主持人包飞感慨地说:“这两年票友群体出现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演出时台下的‘黑头发’越来越多,演出结束后,找我们签名的许多是年轻人。”
“赓扬集”活动现场,半月谈记者遇到了一位刚下飞机拉着行李箱赶来听戏的年轻观众。进门时已近曲终人散,只听得全场最后一段唱腔,她却丝毫不觉失落:“就算只听到一句也开心。”
一代代唱戏的人老了,但戏魂不曾老去,新一代人会用新的视角与之共振。第1500期“赓扬集”现场,演出了京昆文化艺术团新编原创京剧《曹操休妻》,陈征饰演的花脸曹操与徐梦然饰演的旦角丁夫人有一段精彩对唱,一老一少有种珠联璧合的默契。“艺术要保持活力,内容也得不断创新。”赵羽表示,团里常年钻研编撰新剧本,如今已排出15本新戏,获得了政府资金支持、满足了观众对新剧目、新唱腔的期待。
站在湖广会馆的戏台下,抬头仰见“霓裳同咏”的匾额和取自“赓续发扬”之意的“赓扬集”横幅,低头尽是各年龄段如痴如醉的戏迷朋友。1807年建馆时,或许没人能想到,这座同乡会馆竟成为国粹传承与坚守的精神地标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