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的一座古墓被盗墓贼光顾。盗墓者带走了14件珍贵的晋侯苏钟,流落到香港古玩市场。当考古学家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只在墓中找到了盗墓者遗漏的2枚小甬钟。
幸运的是,著名专家马承源发现了它们,在被质疑赝品的情况下力排众议,最后上海博物馆斥巨资从香港购回了那14件编钟。
这套记录西周历史的珍贵文物几乎完整地抢救回来。但这只是90年代文物盗掘与走私大潮中一个罕见的幸运案例。
上海博物馆藏:晋侯苏编钟
谢辰生是我国文物界著名专家,国家文物局离休干部,曾主持起草1982年《文物保护法》,被誉为“祖国文物守护人”。
他在2007年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对中国文物最大的破坏是在90年代,最大的出口量也是在90年代,问题严重程度超过以往各个年代。”
这位文物专家不仅亲历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起步与发展,更见证了90年代文物遭受的浩劫。他的话语背后,是无数文物工作者的痛心与无奈。
谢辰生先生(于2022年去世)
90年代的盗墓问题有多夸张?谢辰生用“几千年来最严重程度”来形容。他举了个例子:“内蒙古辽代的墓葬,90%都是在90年代被盗掘的,大量的珍贵文物出现在英国的文物拍卖市场上。”
这种情况在河南、陕西等文物大省更为普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官商勾结的现象,使得盗墓活动更加猖獗。
1998年,新疆罗布泊就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盗墓案。一伙盗墓贼用炸药炸开楼兰古墓,带走华丽彩棺卖了100万元,却将更具研究价值的干尸丢弃在一旁。
当年遍地盗洞
“走私分子开着奔驰车,警察都追不上!”这是他形容当时的疯狂场景。
走私活动已经从个人行为发展为集团化、智能化的犯罪网络。从国外到国内形成了完整链条,打击起来非常困难。
这些走私集团幕后的人多在境外或境内外流动,而让农民来动手盗掘。据估算,中国有超过1千万件文物散落海外(保守估计),其中许多是通过非法渠道流失的。
在文物走私过程中,文物本身的价值受到了严重破坏。“破坏主要在挖的过程中,挖的人见好就拉走。你一套杯子,10个里面他拿走了3个,剩下的就不是一套,对学术来讲,完整性没有了,全都乱套了。”谢辰生解释道。
潘家园老照片
90年代文物大流失的悲剧中,还有一个鲜少被提及的侧面:那些未能出境,却在国内陷入“身份困境”的文物。它们散落民间,被官方体系拒之门外,成为了不被承认的“黑户”。
老北京人或许还记得潘家园市场初期的盛况。每个周末,地摊上摆满了各色器物,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罐到明清的青花瓷,真伪难辨。
有经验的藏家知道,这其中确实夹杂着不少真品,甚至是珍品。
然而这些流落民间的文物面临着一个尴尬局面:没有出土记录,没有传承有序的来历,就被打上了“疑似赝品”的标签。
图源南京海关
与此同时,拍卖行与部分专家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
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件器物,如果来自民间收藏家手中,可能被斥为赝品。但如果是从海外回流,经过某位专家认证,马上身价百倍。
这种双重标准使得民间收藏的大量文物难以得到认可,没办法通过“正常渠道”流通。
这种话语权的垄断造成了多重恶果。首先,大量珍贵文物因为得不到认可而被埋没,甚至被破坏。有的收藏家因为藏品得不到认可,一怒之下将器物砸碎的事情时有耳闻。
拍卖行的利益链
其次,这种局面变相刺激了文物走私。因为只有“出口转内销”的文物才能获得身份认可,有些人就千方百计将文物带出境,再以“回流文物”的身份回来。
最严重的是,这种机制导致中国文物的定价权和鉴定权很大程度上,拱手让给外国人!
我们甚至需要依靠国外的拍卖纪录来确定文物的价值,依靠国外的博物馆和收藏机构来认证真伪。
这不禁让人怀疑,到底是在保护文物,还是在保护某些人的饭碗?
文物保护需要民间的支持
文物的价值难道不该是它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吗?什么时候变成了由出处和证书决定了?
这套游戏规则再不改变,恐怕以后鉴定文物真伪的标准,就得看谁的故事编得更圆了。
民间缺席的文物保护,不过是少数人的“洗刷刷”游戏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