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湖北随州的一处解放军部队,扩建营房时开山炸石,一声爆破之后,却意外炸出了一片惊人的考古发现: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
在这座古墓中,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一万五千多件文物,其中一套规模宏大的编钟闻名世界,但还有一件不太起眼的文物,其神奇之处甚至超过了编钟,这就是曾侯乙建鼓底座。
![]()
考古老照片
40多年过去了,这座青铜鼓座仍然保持着一种神秘的色彩,现代科技无法完美复制,甚至连上面到底有多少条龙都数不清楚。
最初发现时,鼓已经腐烂,底座也烂成一堆。但经过文物专家精心修复,它的真容终于展现出来:由八对大龙和许多小龙相互纠结盘绕而成,整体镂空并镶嵌绿松石。
这些首尾纠缠的龙盘在一起向上攀爬,看似无序又有序,展现了古人惊人的工艺技巧和想象力。
![]()
承插柱突居鼓座正中,口如盘,身如管,内空至底。整器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阴刻手法融汇一体,采用了分铸、铸接、铜焊等工艺。
这座建鼓底座最有趣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人能说清楚上面到底有多少条龙。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条件下,数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
据说曾有一位外国游客在湖北省博物馆呆了一整天,非要数清楚上面的龙不可,最后得出的结论是108条。
但其他游客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数量完全不同,有人说是96条,也有人说是八对大龙和四五十条小龙。
![]()
这些铜龙首尾纠缠在一起,能在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不同的数量,这样的空间构造能力实在让人惊叹。
就连文物专家们也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只能大致描述为“8对大龙和许多小龙”,这种不确定性更增添了这件文物的神秘色彩。
尽管现代科技如此发达,却无法完美复制这件2400多年前的青铜艺术品。
湖北省博物馆曾邀请多家有实力的单位,尝试复制这件文物。结果这些尝试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
复制品只能大概模仿出外表的样子,而内部的成型却怎么也构造不出。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复制品缺乏灵巧,与原文物差距很大,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
为什么能修复却不能复制呢?这是因为建鼓底座虽然烂成数截,但关键接口都还清晰可辨,工作人员可以依样逐一拼接。
但要完全从头复制,就需要真正理解古代的铸造工艺和设计理念。
研究表明,建鼓底座采用传统的失蜡法制作,先分段铸造,后经过焊接而成。想要依照“古法”来仿制,这个过程太复杂了。
![]()
曾侯乙建鼓底座,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卷王”。简直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工匠们“内卷”到极致的产物。
想象一下,当时曾侯乙召来工匠,说要做个鼓座。按常理做个简单的台子能撑住鼓就行了,可这位国君不满足。
工匠们也是够拼的,能不拼吗?干不好要掉脑袋的!一般工匠雕个几条龙就差不多了,他们倒好,非得做出“疑似”上百条龙来,还条条活灵活现,相互缠绕,让人数都数不清。
这还不算最“卷”的。这些龙不是随便摆在那儿就完事了,每条龙都有精致的鳞片纹路,还要镶嵌绿松石。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工具,全靠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来完成。
![]()
工匠们得先设计出这么复杂的结构,再用失蜡法一点点铸造,最后还要进行拼接。这难度不亚于现代人不用电脑设计,纯手工造个精密仪器。
更让人佩服的是,这些工匠明明知道这么复杂的结构很多人根本看不明白,还是把它做得尽善尽美。
就连鼓座看不见的底部和内部结构,都做得一丝不苟。这种追求极致的劲儿,不就是现代人说的“内卷”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