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事情!
我们在公众号之外,又开设了一个视频号,主要内容都是来自国内外的特色商业和街区,全部是实地考察的!点开下面链接就进入了,可以加个关注,我们会持续更新有趣的内容!
或者搜视频号“烟火研究所”。
1 一个故事的终结
盈展旗下多个策展型商业项目因重资产运营和高频活动投入,长期难以盈利,资金链紧张,陷入现金流困境,TX淮海的运营权已提前移交回原物业方——百联集团。THE BOX 朝外的运营权也正由盈展系公司移交给相关产权管理方处理.
与此同时,同样以年轻消费为主题的策展型商业广州YCC天宜,也倒在了去年五一前。
喧嚣一时的“年轻力商业”与“策展型”商业,似乎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业内也从过去听取蛙声一片的叫好,转入了集体性的唱衰。
只能说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其实现在批评盈展的,和当年鼓吹TX的可能是同一批人。
关于年轻力消费,一直是一个有些争议的话题,年轻人活跃度高,又代表了未来的消费方向,所以一度成为了各个商业关注的热点,并被称为“得年轻人得天下。”
但几年下来,市场的反应其实没那么乐观,年轻人的韭菜看着茂密旺盛,但真到下手了才发现大多都是幼苗。
老丹曾经在一篇公众号文章里讲过这件事情,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有兴趣可以看下链接。
另一个问题,就是策展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形成一种商业模式?
早期的策展商业,是以大量的各类活动来吸引客流的到访,从而带动销售,这种模式需要频繁更新内容、举办活动、聘请策展团队和设计师,导致了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一旦减少了活动,人流又马上下降,对于商户来说经营情况很不稳定。
TX淮海早期就面临过持续性的换铺,早年在上海的一个论坛上,时任招商负责人解释说是为了不断保持品牌的更新,但台下的业内人士大多都是意味深长的微笑不语。
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
后期经过了多轮调整后,转变成为了以潮牌零售为主的商业模式,至于还叫策展型商业,官方说法是通过“展览式陈列”,以及“互动体验”来增加消费者的粘性。
但所谓“展览式”陈列,其实就是销售区域更加开放,产品摆放方式更加精巧,模糊了内部空间与外部动线,消费环境也比较随意与松弛。
在日本和泰国,这种介于购物中心与现代百货之间的陈列方式,早就是常态了。我们的“策展式”商业,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于空间的风格进行了强化,算不上根本性的创新。
不过在后期,从人流上看TX的运营已经很有起色,The BOX经过几年的运营也逐步走入正轨,可又赶上了疫情和之后的市场调整。
很多事情,除了方向和能力,还有机遇,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先驱固然能引领风潮,也必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商业的核心还是内容与环境,仅靠一些新潮的概念和故事是很难形成持续性的消费。
另一个主打年轻主题的项目成都COSMO对于内容的经营则更加深入,与其他“年轻力”商业相比,COSMO的活动数量并不频繁,也没有强调什么“策展”概念,但在底色上充分结合了成都的潮流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
5万平米的面积,只有两万平米的租赁面积,对于公共空间的运营非常大胆,例如位于二、三楼,总面积达7600平方米INNERCO空间,保留了裸露的混凝土建筑结构,融合现代设计元素,与LED幻彩天幕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历史性与未来感交织的视觉效果。反映在消费体验上就是没有束缚与压力感,显得格外轻松。
COSMO一直致力于本土潮牌与国际潮牌的结合,属于一种比较极致的个性化矩阵,特别是大量成都新锐品牌的进驻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而业态上的社交属性也更加适合年轻的消费习惯。
特殊的城市背景与消费文化,全力打造的氛围与业态,共同形成了这个西南区年轻消费的标杆,目前运营情况也不错。
从这个意义上,“年轻力消费“还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对于发展的背景和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2 “年轻力”商业,
是不是不年轻的就别来了?
国内主题商业不止年轻力,很多其他主题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过度追求极致化。
甚至到了“排他”的地步,当年曾有商业人在一些论坛说,我们只做某类人的生意,最好其他人都不要进来。
这个其他人的范围,可能是男人,可能是穷人,可能老年人,可能是中年人,甚至有可能是所有直立行走的生物。
商业地产一定要有细分市场没错,但细分市场不是这样理解的。
商业消费,最常用的细分方式就是年龄,所谓的“70后’、”80后”以及”Z世代“,基本都是以出生年月为划分标准。
但这中间有一个巨大的BUG,就是同年代的消费人群,消费特征其实是千差万别的。
上海静安区的“90"和西部县城的“90后”,地理位置隔了半个中国,消费观念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同一个地区的同龄人,由于家庭出身、学历背景、以及收入水平的差异,在消费上也有极大的不同。
而且哪怕是各方面社会要素都一致的客群,在消费上还会有场景的差异。例如一个白领,日常回家吃个晚饭,和与女朋友约会显然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生活基础消费,后者是精神和社交消费,那么对于环境与品牌的选择自然也不同。
而很多“年轻力“商业,在客群的选择上,是以周边的”Z世代“都具备类似的消费习惯为基础的,而且过于强调场景的单一化,所以就会出现开业后核心客群不足以及复购率不高的情况。
“极致”这件事,意味着特色的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COSMO的成功算是一种“极致”,但这是建立在多种背景与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离开了那些特定的元素,COSMO也很难做到今天的成就。
3 商业的玩法,
可能有很多选择!
日本大阪心斋桥是大阪最具备活力,也最年轻化的商圈。
而PARCO是这个商圈最知名也最成功的商业之一。
从建筑形式上,PARCO其实对于招商与运营都不是很友好,地下两层,地上十四层,一共十六层的商业,远远超出了常规商业的层数,而单层面积仅3000多平米,又使业态布局具备了极大的限制。
但PARCO日均客流估算超过7万人,是心斋桥商圈的绝对热点。
它的B1和B2都是以日本的特色美食小吃,以及各种杂货为主,包括心斋桥霓虹食堂街和心斋桥市场,氛围即潮又轻松,客单价也不贵。
一层到三层是服装零售组合, 有bureberry,GUCCI这样的高奢,也有UNDERCOVER和KOLOR这样的设计师潮牌,四层到五层,是高端饰品与女性服饰鞋包等,例如MIMI33,DIANA等。
下面的几层铺位不多,但品类十分丰富,并没有遵循在某个细分上做大做强的特点。
六层则变成了二次元主题的动漫专场,Pokémon Center Osaka DX(宝可梦中心)、Nintendo Osaka(任天堂官方店)是这里的人气王。目前排队最长的是火遍内地的泡泡马特。
七层的MUJ延续了日本一贯的大店风格,占了整整一层,八层则是功能性快时尚和儿童潮牌,例如ABC-MART,pepplay store等。九到十一层则是一个横跨三层的HANDS杂品点,穿插着药房什么的,还有个牙科。
十二层是一个影院,十三层全是特色的餐厅,十四层是一个巨大的艺术空间加画廊,最后用一个屋顶花园收尾。
这个业态组合的方式有点难评,既有高端奢侈品,也有潮流先锋品牌,还有快时尚、杂货、美食、文化展览。这和传统商业“定位明确、面向某一特定客群”的模式看上去完全相悖,但却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这与PARCO所在区位有直接关联,心斋桥作为大阪年轻客群最密集,外国游客最多的商圈,本身就具备了“风格并存”的天然客流基础,简单来说就是消费旺盛而且多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自身建筑形式的限制,PARCO 的“复合业态”反而保证了几乎任何类型的消费者都会觉得“可以一逛”。
而一旦客流进来,就有可能产生跨界消费消费(比如游客买完大牌,再去餐饮楼层解决一餐;年轻人来看潮牌,又顺手买了奢侈品配饰)。
在这个大框架下,业态布局多元不混乱,每一种风格都有精准的受众,它不追求单一业态的密度,而是用一个个“兴趣场景”串联起不同人群。形成有主题、有节奏的组合与共生.
所以PARCO不是在做简单的“购物中心”,而是在打造了一个开放的城市消费文化舞台。
4 不是不能学,
而是不能抄!
说道PARCO,有些商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学?完全没参考性么?
PARCO当然有其特定的发展背景,想原样来一个基本很困难,但有些理念,是值得去琢磨的。
它的策略是围绕心斋桥的年轻商圈,是一个完全打破常规的商业项目,回应了心斋桥商圈客群的复杂性:把“购物”变成了“逛+体验”;用文化与潮流赋予空间新鲜感;通过楼层逻辑形成“精细拼盘”;追求的是流量最大化与转化率,它不是没有细分市场,而是把“复合业态”本身当成了细分定位:追求的是一种有侧重的包容式形态。
相反,国内的一些年轻商业,强调个性化的同时,完全放弃了外部边界,甚至形成了明显的排他效应。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以这种平台为载体的品牌,似乎也染上了“个性就是一切”的毛病,在大众点评和小红书上,关于一些“年轻力”商业服务态度不好,店员冷淡的吐槽不胜枚举,似乎主打的就是一个“老子甚吊,你爱买不买!”
难怪有消费者十分客观的评价:“没有公主的命,一身公主的病。”
PARCO也是针对年轻人的商业,但它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不一定是某一类气质“极致化”,也可以采用更加复合的情绪体验,来降低过去狭窄的核心客群的风险。
换句话说,就是商业没有绝对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有多种答案。
结语
"成王败寇“的文化根植于这片土地几千年,商业地产行业也不例外,今天看唱衰“年轻力”商业这件事,不过是又一个类似的故事。
商业逐渐年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于年轻商业的探索,也是件值得肯定的精神。
因为年轻人终将走到消费舞台的中心。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领先可能是优势,也可能是烈士,走在风口之中,得到的除了领先者的红利,还有迎面而来的大风。
商业最终还是要尊重客观的逻辑,在创新、发展与财务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