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请点击栏目图片
金秋九月,是希望的季节。一批青春洋溢的学子走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称复旦附中),开启人生路上的崭新篇章。如何用法治教育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2025年9月12日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称上海一中院)党组书记吴金水院长来到复旦附中,受聘担任该校法治副校长,并为该校高一年级全体新生带来题为“筑牢青春防线,守护美好未来”的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400余名学生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听讲。
法治副校长在统筹中小学校法治教育、强化未成年人校园保护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责任。2024年9月,吴院长出任上海市复旦中学法治副校长,并两度前往复旦中学讲授专题课程。在一年时间中,上海一中院不懈探索法治副校长实质化履职,建立起一套“法治副校长谋全局、责任部门抓落实、党建引领出时效、合作院校共统筹”的环环相扣、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培育出包括法治和思政双料系列课程“《民法典》中的法理情”在内的产生一定示范引导效应的优秀经验。
本次吴院长受聘出任与复旦中学同属复旦教育集团的复旦附中法治副校长,在既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迭代创新形成“一院两校、同气连枝”的法治副校长任职新体系。这一体系既有效架起了两校之间共享法治教育资源的桥梁,为两校整体的法治水平提升和平安校园建设提供强大动能,使法治副校长履职效能更大程度发挥,也能有效利用两个任职学校优势互补的特征,衍生催化出更多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法治教育成果,为履职的进一步深化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真正发生“1+2>3”的“化合反应”。
开学第一课是法治副校长履职的主要形式,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深度与趣味兼具。几经斟酌,本次授课的主题最终确定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复旦附中党委书记郭娟介绍了复旦附中与一中院合作开展法治教育的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未成年人因疏于防范或侥幸心理而误触法网,令人痛心。包括《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相继修订或出台,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则体系日益完善,也有做好规范内容宣传工作的必要。
与此同时,法院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宣传教育方面有一定优势:上海一中院正在实质化运行的未成年人综合审判机制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积累下大量的实践素材。这些素材在揭示花季少年因各种原因误入歧途的惨痛教训的同时,也能为未成年人擦亮眼睛、避免“踩雷”,坚决与各种不良行为划清界限提供难得的镜鉴。来自审判一线的“满满干货”,让同学们从一开始就对本次课程“期待拉满”。
犯罪距离未成年人有多远?授课伊始,吴院长就直击这个同学们虽然没有想过,却真真切切存在着的问题困惑。
“一名区级三好学生、学生干部,是同学们眼中的优秀榜样。然而,一场与母亲的争吵,就让他的情绪失控。还未成年的他竟然手持刀具,在大学校园抢劫多名大学生,被人民法院以抢劫罪判处刑罚。”
话音刚落,台下的同学们就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呼。
“抢劫罪!”
“这么优秀的人怎么会……”
看出了同学们的疑惑,吴院长继续深入剖析这个昔日的天之骄子、今日的阶下之囚误入歧途的惨痛教训。母亲一句“高考后没人养你”的气话,让他产生了“证明自己不学习也能活下去”的极端念头,决定“干一票大的”。法治意识淡漠的他甚至认为,“抢劫行为只要不伤害对方,就不构成犯罪”。看似荒谬的动机和理由,却化作少年在法庭上冰冷的手铐和悔恨的泪水。听到这里,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显然是受到了更加直接的触动:原来,违法犯罪距离青少年真的并不遥远。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明晰未成年人与犯罪之间并不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只是开始,同学们接下来的疑惑就是:未成年人可能误入什么样的犯罪歧途呢?在全面梳理既有案例的基础上,吴院长指出:
“国家安全领域、网络空间领域以及交通安全领域,是未成年人不易察觉的犯罪风险区域,值得引起警惕。”
跟随着吴院长的讲授,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六个案例中逐一了解这三个领域中未成年人误触法网的各种形态。
在国家安全方面
未成年人辨识能力较弱、易于轻信他人,可能为某些境外组织所利用,在“课外活动”“有偿兼职”等诱骗下为其窃取刺探我国情报机密。落入陷阱的未成年人往往遭受威逼利诱、难以及时悔悟,甚至可能“拉人下水”“发展下线”参与间谍活动,在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也让自己和同学陷入法网,教训十分惨痛。
在网络空间方面
未成年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在客观上成为网络不良行为乃至网络犯罪的重要主体之一。虚拟空间让一些未成年人产生了“发泄恶意也不会承担责任”的错误认识,衍生出“网络开盒”等性质和后果恶劣的侮辱诽谤行为。近些年来,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还从线上向线下延伸,电信诈骗类犯罪和以“网络代购”为名的走私犯罪也成为不少法治意识淡漠和侥幸心理作祟的未成年人所触犯的罪名。
在交通安全方面
不少未成年人选择电动自行车作为日常出行的方式。城市道路狭窄、车流人流密集,不经意的不规范驾驶行为可能带来非常可怕的后果。“15岁的小蔡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驾驶电动车,并在骑行过程中分心看手机,导致与对向车辆猛烈碰撞,自己身受重伤,对方驾驶人当场死亡。尽管对方驾驶人存在多个严重过错,但小蔡也因违法驾驶电动车而被判承担30%责任。”
讲完案例,吴院长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学们,“青春的‘飞驰’也需要理性的约束,不逾矩不越位才最能保障平安和幸福。”
六个案例讲述完毕,不少同学都受到触动。大家现在最为迫切希望了解的,就是如何才能规避以各种形态潜藏在未成年人身边的犯罪风险。对此,吴院长送给大家三条远离犯罪、守护自身安全的锦囊妙方:
在自我管理方面
要培育法治意识和底线思维。认真学习与未成年人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清晰认知各类行为的法律边界和后果,做到“心明”;形成并坚守属于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盲从同伴压力、不轻信网络信息、不崇尚不良风气,对事物有独立的判断,做到“眼亮”。
在网络交往方面
要守护隐私信息和人身安全。绝不在网络空间泄露任何个人信息,严格保护自己的社交账号、电话号码、银行卡号、游戏账号等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信息。参加任何线下活动都保持足够警惕,不轻信网络上各种“赚快钱”“高回报兼职”等信息。
在社会关系方面
要及时寻求帮助和帮助他人。不屈服于任何形式的威胁,留存下可能构成侵害的证据,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当发现其他同学有持续大额消费、情绪时常失控、接触可疑人员和物品之类的不良行为或异常情况,要及时提供帮助,也许无意的善举就能拯救一个可能滑入深渊的学子。
在课程的结尾,吴院长为同学们送上独属青春的美好祝福,课程在温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讲座结束后,吴院长与同学们就网络著作权保护问题作个别交流,并向复旦附中四个学院代表赠送《青少年法治教育案例课堂读本》作为纪念。复旦附中学生代表则向吴院长献花表示感谢。
本次授课是上海一中院在2025年秋季学期开展的系列法治活动的起点,标志着上海一中院法治副校长履职进入“一院两校”的体系化运作阶段。上海一中院将充分延续既有成效、努力探索创新举措,使更高质量和更新形式的司法延伸成果能够惠及更大范围未成年人,真正实现法院与学校的“双向奔赴”,让青春之花在司法呵护中盛放,让青春之翼在司法清风中翱翔!
文:李家兴
图:苏弋
值班编辑:郭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