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际文化有多长的历史,酒就有多长的历史。
最近,很多酒企都陆续推出低度酒。但业内大佬贵州省白酒企业商会会长丁远怀就明确表示,白酒不适合过度低度化,酒精度过低会影响产品稳定性,“时间长了会臭”!
在我看来,不做低度化才是中国白酒的格局。
低度酒,没有诚意
中国社交,讲究“礼”与“诚”,酒又是两者的载体,无酒不成礼。
过去,高度酒的场合常常和祭祀、庆典、宴饮等仪式绑定。现在,无论是高端商务场、还是民间婚丧嫁娶,用的都是高度酒。
酒如果没有高度的醇厚,撑不起仪式的庄重,载不动情感的深沉。
一杯高度白酒,背后是一整套礼仪和规则。敬酒的人要起身、双手举杯、注视对方并致祝福语,被敬酒的人也要回敬。敬酒时的次序、斟酒时的动作、饮酒时的态度,无一不在传递信息。
高度酒也代表了一种诚信道德的约束。古代契约签订要饮酒为誓,背信弃义的人会被视作触犯神明。《茅台玖章》中就有“酒可通神”的说法,隐含了神明监督下不可违背承诺的约束。
低度酒缺少这种仪式感,而是把喝酒变成“喝饮料”,把郑重其事的人际交往简化为随意轻松的“轻社交”。
这并非进步,而是一种对传统人际往来深度的放弃。“太轻”的酒,难以撑起人情往来应有的份量与诚意。
高度酒,是社交的“硬通货”
为什么在重要场合,人们都选53度的茅台、钓鱼台?因为高度酒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情硬通货”,它代表的远不止是饮品的价值,更是礼仪、尊重与关系的物化象征。
高度酒,特别是高端酱酒,其背后所依托的,是时间淬炼的工艺、稳定厚重的酒体,以及越陈越香的属性。它传递的信息是:我为你准备了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
而低度酒呢?保质期短、风味易散、不宜久藏,这决定了它在社交馈赠中天然就是抵挡的。
年轻人总觉得“低度酒更贴心”,却没看清社交的本质是“价值对等”。但在正式社交场合,低度酒这样的选择常被视作“没有规矩”“不懂人情世故”。
高度酱酒能成为“硬通货”,靠的是它能把“我在乎你”这件事,实实在在装在瓶子里,让对方一眼就看懂、一喝就明白。
年轻人不懂的,是酒里的人情
大部分年轻人不喝白酒不喝茅台,可能是因为他们买不起茅台,也因为他们还没有进入到茅台的社交场景里。在工程招标、商务谈判、节日礼赠等场景中,它是一张隐形的信用凭证。那些用酒传诚意、建信任、维人情的场合,他们从未深度参与,自然不懂高度酒的意义、酒里的人情。
年轻人以为“朋友聚会喝低度酒轻松”,却忘了朋友间也有“人情轻重”。就像十多年前国内较早做低度酒的江小白,靠40度的白酒抓“小聚小饮”的场景,确实打开过低度市场,可折腾这么多年,也只在2019年卖了30亿。
为什么?因为低度酒的场景里,从来没有“重人情”的位置,没人会在合作签约时开瓶江小白,也没人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拎一箱RIO预调酒上门。
“太轻”的酒,连聊天话题都撑不起来。
可是高度的酱酒就不一样了。
哪怕话不多,那份“被记挂”的心意也能传达到位。大家边品边聊,从工作到生活,关系一下子近了,这份差别,没经历过人情往来的年轻人,自然读不懂。
丁远怀反对过度低度化,其实是在呼吁不要丢了中国人际文化的“根”。
中国人际文化有多深,高度酒的意义就有多深;人情往来有多重要,高度酒的分量就有多重要。
年轻人总说“不兴老一套”“低度酒更自在”,却忘了酒里的人情核心从未改变,等他们走进商务场、撑起家庭责任才会懂得:
一瓶53度的酱香酒,承载的不只是味道,更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诚意、重视与念想。
这份厚重,低度酒永远替代不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