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道生
陶行知研究知名学者、专家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
9月6日,毛道生老师在“8城联动,阅读行知”成都站的活动中作为特邀嘉宾参会点评,领读了陶行知原文经典《整个的校长》,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整个的校长》
“去年我对南开中学学生演讲《学做一个人》,曾经提出五种“非整个的人”,内中有一种就是分心的人。分心的人是个命分式的人,不是个整个的人。整个的人的中心,只放在一桩主要的事上。他的心分散在几处,就是几分之一的人。这类人包括兼差的官吏、跨党的党人,多妻的丈夫。俗语说“心挂两头”就是这类人。这类人是命分式的人,不是整个的人。
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这种事业之责任不值得一个整个的人去担负吗?现在不然。能力大的人,要干几个校长。能力不够或时间不敷分配的,就要找几个人,合起伙来共干一个校长。
我要很诚恳的进一个忠告:一个人干几个校长,或几个人干一个校长,都不是整个的校长,都是命分式的校长。试问,世界上有几个第一流的学校是命分式的校长创造出来的?国家把个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个整个的校长。为个人计,要这样才可以发展专业的精神,增进职务的效率。为学校计,与其做大人名流的附属机关,不如做一个学者的专心事业。具体的说,去年教育部所开的总长兼校长和校长兼校长的例不但不应沿袭,并且应当根本铲除。我希望现在以总长兼校长的诸公都自动的辞去总长或校长,以校长兼校长的诸公都自动的以担任一校校长为限。至于某大学设立会办一层,似有几人合做校长之情形;此种新例,亦不可开。总之,为国家教育计,为个人精力计,一个人只可担任一个学校校长。整个的学校应当有整个的校长,不应当有命分式的校长。 “
——文章原载于1926年2月5日《新教育评论》第一卷第10期
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来重温《整个的校长》
《整个的校长》是陶行知先生于1926年2月发表于《新教育评论》第一卷第十期的教育类文章,创作于其推行乡村教育运动及办学实践时期,后收录于《陶行知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等多部文集。
文章很短,但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整个的学校应当有整个的校长,不应当有命分式的校长”。“做整个的校长”其实就是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的积极响应,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的必然要求,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的行为表现,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的修炼前提。
陶行知把校长分为“命分式的校长”和“整个的校长”两类。所谓“命分式的校长”就是指那些“心挂两头”的校长,如“一个人干几个校长”“几个人干一个校长”“总长兼校长”“校长兼校长”等。所谓“整个的校长”,以“担任一校校长为限”,确保“整个的人的中心,只放在一桩主要的事上”。二者的区别,关键点在于一个“专”字,表现为一个“整”字。
陶行知之所这么强调校长要做“整个的校长”是基于校长的重要性。他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它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对校长职责的定位,陶行知还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它的校长”。由此可见,校长身负学生的学业前途、学校的发展、国家强盛等职责,可谓有千钧之重。
责任重大,而校长又存在“能力不够或时间不敷分配”的问题,显然就要求校长要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办学之中。“世界上有几个第一流的的学校是命分式的校长创造出来的?”校长专心办学,做“整个的校长”,一则可以“发展专业”,二则可以“专心事业”,于国于民于己都是必要的。
百年前陶行知先生发出的呼吁与警醒,可谓振聋发聩,时至当代依然震铄古今。当下校长们,特别是优质学校的校长,受到的诱惑很多:社会交往、娱乐生活、家庭生活等等,把握不好就容易成为“命分式的校长”而迷失方向。
校长对校长职位的价值定位决定其决策方向和工作状态。“整个的校长”意味着校长们要认清和把握自己的事业追求和教育情怀,排除外界的干扰和名利的诱惑,避免把“校长”这个职位作为社会交往和谋取个人利益的平台和工具。
校长要时时警告自己,不要成为“社会活动家”,不当“甩手掌柜”校长,不当“拿遥控器的校长”。校长要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学校生命之中,把学校的生命变长了,变得更有价值了,校长自己的生命也变长了,变得更有价值了。校长要以校为家,以生为子,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中,做到殚精竭虑,勤勉务实,锐意进取。
另外,陶行知先生表面上是对校长发出的“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其实,这也是对全体普通教师发出的呼吁。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教师要做到“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作为教育人,我们要积极响应“四心”从教号召,做到“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教师”。
以共读共研为渠道来扎实推进研陶践陶
1.新时代推进研陶践陶是教育强国建设所需
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这揭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五个重大关系”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因此,教育强国建设要既坚持文化自信,又拓展开放程度,以熔铸古今、贯通中外来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步伐。
我们深知,陶行知先生作为金陵大学毕业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理性的传承。同时,作为美国伊利诺州大学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对西方教育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充分的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孕育、形成、丰富和实践的过程及成效,具有忠于国家民族、基于国情民情、根于历史文化、勇于因时应事、善于融铸中外等特点,可以说是“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典范。教育要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就要向陶行知学习,在研陶践陶上着力发力。
2.以共读共研为渠道来扎实推进研陶践陶
在当下,不管是党和国家层面,还是一线校长和教师层面,高度认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研陶践陶?这需要广大陶友去思考和回答。我个人认为,研陶践陶要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以知行合一为准则,以共读共研为渠道,以教育试验为手段,以行为改进为标尺,以美好教育为目的。
不得不承认,一线教师对陶行知先生存在“只闻其声不识其人”的问题,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缺乏本真性、系统性、学理性、实践性的认知,导致学陶践陶行动出现标签化、肤浅化、短期化等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由西安、成都、徐州、上海、杭州、重庆、深圳、苏州等八个城市的陶研会联动起来,开展“陶行知教育经典共读活动”,以共读共研来提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知晓范围和理解深度,进而推动研陶践陶走向一线、走向纵深。
期待广大教育人,将弘扬教育家精神和学陶研陶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到共读共研陶行知教育经典活动中,壮实和壮大陶友队伍,让陶行知教育思想这座“金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焕发时代活力。
下一期——苏州站活动预告,扫码报名参会!
学陶之路,你我同行,
未来满是光明!
审核 | 李清
新媒体编辑 | 张淑峥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537次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