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纪
在江汽集团商用车制造事业部丁元技能大师工作室,丁元掏出两个方箱摆件,这是他用来考验学生的“法宝”。
奥秘在哪?“你得细看缝隙间的差别。”丁元说。
顺着他的手看下去,左侧的方箱缝隙“坑坑点点”,右侧的缝隙光滑整齐,哪个是优秀作品不言而喻。小臂一样长的方箱,考验的是焊工对平、立、横、仰四个位置的掌控,一条焊缝能评出焊工人才技能的高低。
丁元展示方箱摆件。人民网 丁纪摄
从一名“焊工”转变为一名“考评师”,尤其是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对丁元来说,算是个“新鲜事儿”。
在丁元入行的时候,学技能讲究“老带新”,他师从焊工技能大师王振宇。当时的学习成果,主要靠“师傅来评”——徒弟的本事有几分,能胜任什么工作,都由师傅来背书。“若是做得不好,不但自己丢人,还砸了师傅的招牌。”丁元说。
然而,随着制造业不断进步,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老带新”在人才培育数量上远远不够,企业对建设技能人才梯队的需求也愈加迫切。
2010年,安徽省人社厅为了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的重要作用,鼓励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同年8月,江汽集团成立王振宇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是集团公司首家。
工作室成立后的首个项目,重点聚焦生产过程中车架焊接的疑难或影响产能提升等方面。传统的技能教学,化作师徒共同攻克企业一线难题的项目,不但能实实在在地解决一线痛难点问题,提升作业效率,还为江汽集团提供了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储备。
2018年,王振宇退休后,工作室的交接棒来到丁元手中。
此时,在安徽省新一轮“技工强省”政策的推动下,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企业推动人才建设的有力抓手。安徽省人社厅定期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成果评鉴,认定技术创新成果奖和人才培养成果奖,对取得优秀成果的工作室给予认可和奖励,激励工作室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
丁元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借此机会“顺势而为”。工作室运行15年来,共协助企业完成133项技能项目,其中获得省技术创新成果奖1次、省人才培养成果奖2次,省质量技术成果奖2次,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7篇。
丁元结合丰富的实践经历和专业知识,提出“在项目中锻炼人”的教学模式,将项目攻关和人员培养有效结合。2018—2024年间,工作室共计70个项目推广运用至安徽、山东、四川、江苏等地,在项目攻关中共培训学员近800人次。
经过多年建设,工作室已形成集员工培训、项目攻关、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
丁元向徒弟传授技术。受访者供图
然而在产业需求和人才培育体系越来越完善的当下,人才考评的标准只会更高,人才评价的标尺定在何处,工作室探索的脚步还在继续。
丁元勉励自己的徒弟时常提两个标准,一个要爱岗敬业,要负责任,另一个是要多学习,多请教。
“当机器人焊接最初进入汽车行业时,我们还能给机器人‘挑毛病’。但现在,我们主动将机器人编程纳入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的考评中,还是只顾蒙头干的技工,早晚要被淘汰。”丁元刚“收下”的新徒弟,早早便开始用仿真软件为焊接场景三维建模。
时代在变,衡量技能的“尺子”也在变。丁元将不断演进的技术纳入考评,让“一杆尺”的内涵始终与时俱进。这把尺,为技工强省评出的,正是既扎根岗位又仰望星空的新时代技能人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