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注意到,有时候越是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越有可能藏着最直接的答案——就像李小龙的死,官方报告上写的是“止痛药引发脑水肿”,但整整五十年过去,几乎没人真的相信这个结论。
说起来也巧,就在去年,一支西班牙的研究团队突然抛出一个全新说法:水中毒。是,你没听错,就是喝水太多。他们信誓旦旦地说,如果短时间内摄入远超肾脏负荷的水分,血钠浓度骤降,脑部会迅速水肿,几个小时内致命也不是不可能。这个说法,居然在李小龙生命最后几个小时的细节里找到支撑——那天晚上他在丁佩家头疼不止,吞了片止痛药,接着大口大口地喝水,喝到身边的人都觉得“这渴得不正常”。
但这一切,真的就能全部推给“水”吗?
更关键的是,在这位功夫巨星突然离世之前,他的状态早就不对劲了。合作伙伴罗伯特·沃尔几个月前在比弗利山庄见到他,简直吓了一跳:李小龙整个人灰白消瘦,像是突然掉了二十磅,连记忆力都明显下滑,同一件事反复讲,自己却完全不记得曾经说过。身边不是没有人劝他慢下来。妻子琳达早就提醒他,别把生活绷得像一根马上要断的弦。可他偏不。
有意思的是,那段时间他却默默做了件反常的事:接连买了三份巨额人寿保险,从年初的五千美元,迅速加码到四月的一百三十五万美元——就好像,他隐约预感到了什么。
而所有这些,都指向他生命中最后几年那种近乎自我消耗的状态。他身高不过一米七一,却硬是把体重练到七十二公斤,体脂低得惊人。在健身知识并不普及的七十年代初,这身肌肉是怎么练出来的?很多人猜他用了电击肌肉刺激仪,甚至可能服用了类固醇。毕竟他早年腰椎受伤,根本做不了大重量训练,却能在短短一两年内肌肉形态彻底蜕变——这本身就是一个谜。
他每天只睡三到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训练和工作。写稿时举哑铃、看电视时练反应力、甚至走在大街上会突然对人做手势要求对方回应——所有这些,都是他保持“时刻警觉”的方式。他拍电影也不是简单演个角色,而是既做主演,又当武术指导,还参与剧本和拍摄设计。完美主义逼着他把自己拆成好几个人用。
然后,身体开始反噬了。
在拍《龙争虎斗》期间,他好几次晕倒,包括在餐厅厕所里突然昏迷。朋友给他介绍了心脏科医生,检查结果没人知道,但他却对一位老同事石坚莫名说了一句:“坚叔,我不会活得像你那样长。”
而所有这些——疲劳、失眠、可能存在的药物或类固醇使用、还有他长期以流质饮食为主(胡萝卜汁、苹果汁)的习惯——全部交织在一起,可能早已让他的身体处于崩溃边缘。
直到1973年7月20日。
那天下午,他原本和制片人邹文怀在家讨论新片《死亡游戏》的剧本。后来他们一起转到女演员丁佩的家中继续聊。晚上他突然头痛发作,丁佩给他吃了一片阿司匹林,他就在她的卧室躺下休息。邹文怀离开去接另一位演员,几小时后回来,却发现李小龙怎么叫都叫不醒。
接下来是一连串的仓促与巧合:私人医生电话打不通,只好改叫丁佩的医生;等到医生赶到,李小龙已经没了呼吸心跳;送去医院,当晚11点半正式宣告死亡。
但整件事最让人起疑的,是那些未被证实的碎片。有楼宇清洁工说,当晚七点半左右,曾有几个高大男人闯进丁佩公寓,里面传出激烈争吵,甚至有一声高亢的惨叫。而丁佩坚决否认,说她自己一直在客厅看电视,“什么都没听到”。
再加上邹文怀作为李小龙的合作方兼好友,在他死后迅速整理遗作《死亡游戏》、制作纪录片《李小龙的生与死》,赚得盆满钵满——这也让很多人怀疑:利益的最终流向,是不是早就写好了结局?
李小龙的家族背景其实非常显赫:父亲是粤剧名丑,舅舅是陆军上将,表哥是何鸿燊,徒弟中不乏江湖元老。按理说,应该没人敢轻易动他。但也正因如此,他的死才更显得迷雾重重。
五十年过去了,药物过敏、过度锻炼、暗中下毒、水中毒、甚至自杀——每一种理论都似乎有点依据,但每一种都无法完全说服所有人。
也许最接近真相的,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所有这些的叠加:一个追求极致的人,不断突破身体极限,再加上药物、疲劳、压力和精神焦虑,最终在一个偶然的夜晚,所有因素恰好在同一刻爆发,击垮了那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健康”的身体。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轰动的事件,真相就埋得越深。但无论怎样,李小龙留下的,远不止一场众说纷纭的死亡。他让中国功夫走进了全世界的视野,他用拳头和电影打破偏见、改写规则——而这一点,比他的死因更值得被记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