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服装消费市场回暖乏力的情况下,海澜之家试图通过构建“A+H”双融资平台,推动海外业务。
文|梁伟
编辑|谷宇
国民男装品牌、“男人的衣柜”海澜之家9月8日晚公告,为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同时打造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进一步增强公司资本实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曾凭借“男人的衣柜”这一定位,海澜之家树立起独特的品牌形象,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服装市场迅速占领一席之地。然而,近年来海澜之家却陷入了增长乏力的困境。眼下,国内服装消费市场回暖乏力,公司业绩承压。因此海澜之家“押宝”出海,力图寻求新的增长点。
此次海澜之家宣布启动赴港上市,正值其海外业务快速拓展之时。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产经在线”表示,海澜之家赴港上市是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有助于融资、品牌建设和资本运作。海外市场具备高增长潜力,但也面临品牌、文化、竞争等多重挑战。出海发展有望在中长期成为业绩新引擎,但短期内仍需理性看待其贡献。公司需在本地化、品牌建设、供应链优化等方面持续投入,才能真正实现“出海”带动“出彩”。
三动因促海澜之家赴港上市
海澜之家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是中国男装市场的头部企业之一。2014年4月,海澜之家成功重组上市,正式登陆A股市场。在A股上市11年之际,海澜之家官宣了赴港上市计划,寻求打造“A+H”双上市平台。
据海澜之家9月8日晚发布的公告,董事会已审议通过议案,拟在境外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相关前期筹备工作。
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向“产经在线”表示:“海澜之家赴港上市或有三个动因,其一融资,获得一笔流动资金;其二出海,以港股上市提高海澜之家在全球的知名度;其三优化资本结构。”
在柏文喜看来,构建“A+H”双融资平台,是海澜之家拟赴港上市的主要动因之一。通过在香港上市,公司可形成境内外的双资本平台,增强融资灵活性,优化资本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A+H”双上市模式对海澜之家的意义,盘和林表示:“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为未来企业流动性稳定打好基础。”
“产经在线”了解到,政策持续为A+H铺路的背景下,内地企业近期赴港上市热度提升。柏文喜表示,近年来,中国证监会鼓励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尤其是融资额大、具有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备案流程也在加快。此外,港股市场中“先A后H”的上市模式逐渐成熟,瑞银等机构也指出,优质中资企业在港上市不缺外资参与。
海澜之家在财报中直言,国内服装消费市场回暖乏力,服装企业整体业绩承压。公司表示,此次谋求H股上市,旨在深化其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
对于海澜之家全球化布局的机遇,柏文喜认为,从政策层面上看,政策鼓励品牌“出海”。国家层面鼓励品牌国际化,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走出去,为海澜之家提供了政策红利。
从企业自身看,首先是海外市场毛利率高。2023年海澜之家海外业务毛利率高达68.89%,远高于国内市场的45.56%,显示出较强的盈利能力。此外,品牌本地化策略初见成效。公司在门店设计、产品结构、营销手段等方面积极本地化,如聘请本地员工、邀请本地明星代言、推出符合热带气候的产品等,增强了市场适应力。
从外部环境上看,东南亚市场增长潜力大。东南亚国家年轻人口众多、中产阶级快速增长,对时尚服饰的需求持续上升,海澜之家在该地区已有一定品牌基础。
拓展海外业务面临多重挑战
海澜之家自2017年开始海外拓展,从东南亚起步,逐步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迈进。出海前期,海澜之家主要在东南亚布局。2018年底,海澜之家仅在马来西亚就开出了21家门店,到2019年在东南亚拥有约40家门店。此前,据多家媒体报道,海澜之家截至2025年1月9日,在马来西亚已经开设了50家门店,2025年在全马仍会快速扩张。
截至2025年上半年,海外市场门店数为111家。公司在2025年半年报中表示,海外市场方面,公司积极推动品牌“出海”,在深耕东南亚的同时,积极调研新市场、探索新渠道,扩大海外市场版图;下半年有序推动中亚、中东、非洲市场的布局,预计在悉尼开出澳大利亚首店。
针对海澜之家的出海布局,国金证券曾在一份研报中提到,海澜之家目前在东南亚布局了四种门店,且均已实现盈利。
不过,“产经在线”了解到,尽管海外市场是海澜之家上半年的亮点之一,但其目前营收占比很小。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海外地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42%,但营收占比很小,仅为1.78%。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海外市场具备高增长潜力,但也面临品牌、文化、竞争等多重挑战。柏文喜指出,首先,品牌认知度仍有限。尽管海澜之家在国内知名度高,但在海外市场尚属“新品牌”,需要长期投入建立品牌认知和消费者信任。
其次是文化差异与消费习惯差异的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审美、尺码、消费习惯等方面差异较大,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需高度本地化,否则难以打动当地消费者。
再次是供应链与运营成本高的挑战。海外市场拓展需重建供应链体系,物流、库存、门店运营等成本较高,短期内可能拖累整体利润。
国际竞争激烈也是需要直面的考验之一。柏文喜表示:“东南亚、非洲等市场已有ZARA、H&M、Uniqlo等国际品牌布局,海澜之家需在品牌力、产品力、价格力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出海能否提振业绩?
海澜之家业务包括自主品牌运营、国际品牌授权及代理、团购定制以及京东奥莱等业务。从目前营收结构看,主品牌“海澜之家(HLA)”依然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2025年上半年,该系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95亿元,在总营收占比中超七成。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66亿元,较去年同期微增1.7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0亿元,同比下降3.42%。
海澜之家的存货规模变化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公司存货规模持续扩张,2025年上半年更是攀升至102.55亿元,相比2024年中期增加了7.02亿元。这不仅占用巨额资金,还因过季风险推高减值压力,吞噬利润。
目前,海澜之家以线下渠道为主。2025年上半年海澜之家系列门店(即海澜之家单品牌,不包括海澜之家集团旗下其他子品牌)净减少110家至5723家,回到了约三年前的水平。
在国内市场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海澜之家加码布局海外市场,以期开辟新的增长曲线。出海发展能否进一步提振业绩?
柏文喜认为,出海发展确实有望成为海澜之家业绩的新增长点,但其短期内对整体业绩的提振作用仍然有限。柏文喜进一步表示:“高毛利率带来盈利潜力。海外业务毛利率远高于国内,若能扩大规模,将显著改善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但海外业务基数小,增长快但贡献有限。2024年海澜之家海外营收为3.55亿元,同比增长30.75%,但仅占公司总营收的1.7%。即便保持高增长,短期内也难以对整体业绩产生决定性影响。”
柏文喜认为,品牌多元化与国际化是长期战略价值所在。通过出海,海澜之家不仅能拓展收入来源,还能提升品牌国际形象,为未来并购、合作、资本运作打开空间。
柏文喜也指出:“需警惕执行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海外市场拓展周期长、投入大,若本地化策略不到位或市场反应不佳,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甚至拖累整体业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