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式真是操劳了大半辈子,八十多岁了还坚持打卡上班,这份敬业精神,真让人佩服呀!
他简直就是一股清流,没有炒作,也没有那些花边新闻和绯闻,一辈子只爱着老婆王文皓一个人。
老婆走了,唯一的女儿也不在身边,你说人这一辈子到底图个啥呢?
要不是今年长春电影制片厂80周年庆典上那一瞬间露面的镜头,估计很多人还不知道,我们的老偶像达式常,已经到了85岁这个年龄段啦。
站在镜头前的他,眼神依旧明亮有神,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份独特的魅力依然没有减退。
大家可能都觉得85岁的老人应该安享晚年,养养孙、晒晒太阳、打打瞌睡啥的没事就行了吧?不过达式常可不走寻常的路哦!
2023年11月在厦门举行的金鸡奖颁奖典礼上,达式常凭借高票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这个奖到底有多牛呢?它可是专门颁给那些在中国电影圈里有杰出贡献,同时品德和艺术水平都极高的艺术家。
在此之前,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只有张瑞芳、秦怡、牛犇三位前辈获得过这个奖,达式常能成为第四个,说明他在电影圈里的地位可不一般。
站在领奖台上,他仍然保持着那份谦虚的神色,这份淡然自若,既是经过风雨之后的平静,也是对艺术最深的敬意。
拿了奖就该收手休闲,好好享受退休的日子?偏偏他不这么想!
83岁的他,又开始搞事了,竟然担任中国青年出版社那套精装《牛虻》的有声书导演!
不光如此,他还亲身上场,一人同时配音两角色,既当旁白,又当蒙泰里尼神父的声音。
为这部戏,他频繁跑到武康路上的上影演员剧团,把原著翻得差不多都快烂了。
挑选演员那阵子真是不轻松,专门请老搭档赵静为吉普赛老太太配音,还特意拓展了她的角色范围,还让崔杰来给上校配音,充分展现了他的独特风格。
而且参与这部有声书的录制,几乎没啥报酬,大家也就是领个盒饭而已。
剧团里的大腕们,像佟瑞欣、王诗槐、于慧这些老面孔,个个都被达式常那份对艺术的热情以及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谁有事都愿意帮忙。
这部作品一出,就被听众们夸成了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背后正是老艺术家们对艺术那份发自内心的坚守和热忱。
到了2024年,84岁的达式常更是“艺高人胆大”,挑战了一个更难的任务!
在电影《父亲在远方》中,他扮演老连长徐达,还跟着剧组一起跑到昆仑山那高海拔的山谷去拍戏呢!
高海拔的冰冷天气和稀薄空气,对年轻人来说都挺挑战的,更别说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啦!
可他呢?从来没抱怨过,也不觉得累,每场戏都亲力亲为,认真地演绎着那个不怕困难的兵团连长。
今年露面少了点儿,不过他过得挺充实的。上影演员剧团的伙计们说,他还是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偶尔会去剧团走走,和老朋友聊聊天,那份对电影和表演的迷恋,始终没变。
达式常的人生,除了艺术之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词,那就是爱情。他和妻子王文皓的故事,在娱乐圈里,可算是一个如童话般的浪漫佳话。
上世纪60年代初,初出茅庐的达式常在上海电影专科学校,邂逅了那位绰约多姿的王文皓。
她的身世挺坎坷,小时候父母双亡,这让她比同龄人更懂事,也更知道该珍惜什么。
两个年轻人在艺术的影响下暗生情愫,在清苦的日子里互相扶持,共度时光。
1965年,达式常凭借《年青的一代》一下子蹿红,成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宠儿,身边当然也有不少追求者。不过,他心里唯一放不下的还是王文皓。
1966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这对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这个日子挑得挺有意思,就像他们的感情一样,要开开火火地过一辈子。
王文皓本来也想当演员,可是声带出了点问题,只能在美影厂当编辑了。
她从未因为丈夫的成功而感到失落,反倒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家庭里,百分百地支持达式常的事业。
当他夺得百花奖,激动得眼眶都湿了,台下的王文皓也跟着红了眼,那奖杯,代表着他们一起努力的最大成果。
王文皓一直身体不太舒服,达式常很心疼她,始终坚持只要了一个女儿达秧。
这么多年来,无论多忙拍戏,他从没放松过对身体不好老婆和年幼女儿的照料。这份关心,哪是表演得出来的,纯粹是发自心底的真情实意。
不过,陪伴了他超过半个世纪的爱老婆,竟在2015年突然离开了人世。这个打击对75岁的达式常来说,实在是太沉重了,差点让他崩溃。
在以后接受采访的时候,他一句一句说得泣不成声:“王文皓不只是我的老婆,还是我的知己、朋友、精神支柱,她一走,我就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似的。”
那会儿他都没来得及和她好好说再见,真是令人难过得不得了。
妻子走了,女儿还在国外,这似乎成了达式常孤独的一个证明。不过,实际情况可不是这样。
达式常的唯一女儿达秧,长大以后搬到了美国,专职拍纪录片。她离开家乡,不是因为跟爸关系不好,而是想追求自己心中的艺术梦想。
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达秧一直对艺术挺有热情,特别喜欢那种真实反映生活的纪录片。
离家在外,达秧和父亲的感情始终没被距离拉远。以前父母身体棒的时候,达式常夫妻每年都会飞去美国看望女儿,后来王文皓身体不太好,就变成了女儿常常回国陪伴父母。
2015年王文皓去世以后,达秧开始更加担心父亲的日子,回国的次数也多了不少,几乎每年都会回来住上一段时间,陪着父亲熬过那段艰难的日子。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父女俩的联系变得轻松又方便。
达秧知道父亲特别喜欢家乡的味道,每次回国时,总会带上一堆上海的老字号点心,还会提前学几道父亲爱吃的菜,回家亲手给他做好。
她也倾心支持父亲继续工作,觉得只要父亲开心就行。去年,达式常拍《父亲在远方》的时候,达秧特意从美国飞回来看望,留在昆仑山几天,陪着父亲聊聊天,解解闷。
生活中达式常挺纯粹、很低调,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坚持了几十年的一个习惯,那就是不开车也不买车。现在年纪大了,不过就是骑着自行车或者走路罢了。
不仅如此,80多岁的达式常还坚持每天去上影厂演员剧团报到上班。对他而言,“上影演员剧团”就像另一个家似的,只要剧团有活动,他肯定去凑热闹。
就算没有安排具体任务,他也依然喜欢跑到剧团转一转,和昔日的伙伴打个招呼,看看那些年轻演员们的排练。对集体的热情和归属感,在现在的演艺圈里,真是挺不多见的。
达式常的日子过得挺简单,没什么名牌追求,平时穿的也就是普通的棉布衣衫。不过,他对别人可是真慷慨,剧团里的年轻演员遇到困难,他总是主动站出来帮一把。
不过,他那不争名利的态度才是真难得,出了名这么些年,打死也不接那些广告代言,也从未参加过什么综艺节目的录制。有个统计,说光是他拒绝的那些广告代言,加起来至少上千万的收入呢。
可他一点也不后悔,自己说自己是演员,不是做买卖的,拍广告可能会让观众对他扮演的角色产生疑虑。
这种对艺术的尊重,以及对初心的坚持,确实值得现在许多年轻演员认真考虑。
妻子走了之后,剧团的朋友们总担心他会孤单,经常会约着出来玩。现在,他由专人照应着,吃吃喝喝、生活起居安排得妥妥当当。他自己说啊,天天有事忙,有老朋友聊聊,心里也不觉得孤零零。
他用“敬、淡、忠、正”这四个字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尊重艺术、看淡名利、忠于感情、端正言行。
这四个字,不仅展现了他一辈子的风采,也成了他抵抗孤独时的精神支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