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9 月 11 日的内娱剧集市场,堪称 “神仙打架”,央视一口气甩出两部大剧,一部是穿越武侠题材的《赴山海》,另一部则是民国年代大女主剧《灼灼韶华》。虽说两部剧题材各异、各有看点,但在不少观众心里,《灼灼韶华》显然更对胃口:没有悬浮的剧情,没有敷衍的服化道,从场景到演员,处处透着 “接地气” 的真实,开播即火的热度,更是狠狠打脸了那些靠 “假山假景假脸” 撑场面的流水线年代剧。
作为一部聚焦民国女性成长的作品,《灼灼韶华》的故事底色本就自带吸引力。剧情围绕女主褚韶华展开,1916 年的民国初年,时局动荡、新旧思想碰撞,褚韶华不愿被命运摆布,从被迫嫁给药商陈家的封建少女,一步步挣脱束缚闯入商海。期间,她经历了三段截然不同的感情,见证了友情的牺牲,挣脱了亲情的捆绑,最终在时代洪流中完成觉醒,成长为一代女企业家。这样的故事线热血又励志,而剧组为了让这份 “热血” 落地,在细节打磨上花的心思,才是真正打动观众的关键。
看年代剧,最忌讳的就是 “出戏”,要么是场景像搭好的摄影棚,要么是服化道满是现代痕迹,可《灼灼韶华》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把 “原汁原味的民国风情” 刻进了每一个镜头里。
故事开篇,褚韶华的困境集中在 “被迫嫁人”,围绕这一情节,剧组搭建了三个核心场景:褚家、陈家和陈家药铺,单从场景对比,就能看出两家人的家境差异。褚家祖上做过生意,家底曾有过风光,但到了褚韶华父亲这一辈早已没落,偌大的院子里堆满杂物,后院晒草药的架子闲置在一旁,墙角的青苔、褪色的木门,处处透着 “穷” 的真实;而陈家作为经营药材的商户,家境殷实,主厅的木质梁柱打磨得光亮,大门上的雕花精致考究,连屋顶的瓦片都是上好的青瓦,与褚家的破瓦烂垣形成鲜明对比,一眼就能让人读懂 “门当户对” 背后的阶层差距。
最让人惊艳的还要数陈家药铺。褚韶华嫁过去后常在这里帮忙,镜头扫过药铺内部,满满的都是生活气息:掌柜的柜台摆在正中间,算盘放在伸手就能碰到的位置,左边是砚台和毛笔,右边是裁好的纸张,方便随时记账;柜台后的货架上,泡着药材的药酒一字排开,包好的药包码得整整齐齐,等待顾客来取;再往后看,满墙的药材柜上贴着泛黄的标签,连抽屉的拉手都带着使用多年的磨损痕迹。这样的场景哪里是 “拍戏布景”,分明就是民国时期真实存在的中药铺,每一个细节都在为 “生意人谋便利”,而非单纯追求视觉好看。
除了室内场景,室外的街道设计同样藏着巧思。故事前期发生在小镇,路面不是现代剧里常见的干净柏油路,而是铺着一层薄薄的灰尘,偶尔还有碎石子和落叶,走在上面仿佛能闻到旧时代的烟火气;等到剧情推进,褚韶华去了大城市,路面才换成光滑的青石板,干净却不刻意,暗合了 “时代发展、环境变迁” 的逻辑。
大场景经得起推敲,小细节更是毫不含糊。就拿角色造型来说,褚韶华的形象变化,就是一部微型的 “民国时尚史”:刚出场时是未出阁的少女,穿的是清式短上衣配长裤,梳着麻花长辫,留着齐眉直刘海,透着青涩;嫁人后,长发盘成发髻,换上了合身的旗袍,领口的盘扣、裙摆的花纹都透着民国女性的温婉;等到后期接触新思想,她干脆剪掉长发,烫了一头洋式卷发,搭配修身的西式套装,又多了几分独立女性的干练。
男性角色的装扮同样藏着 “小心机”:褚韶华的初恋是传统书生,常年穿一身素色长衫,袖口挽起时露出的布料边缘带着细微褶皱,像是穿了多年的旧衣;而她的丈夫、留学归来的陈家少爷,则常穿西装马甲,领带打得规整,连皮鞋的光泽都恰到好处,两种装扮一对比,新旧思想的碰撞瞬间就立住了。更难得的是,剧组连 “磨损感” 都做得格外真实,衣服上的小线头、袖口的磨白痕迹,都是工作人员故意设计的,只为让服饰看起来更有 “被使用过” 的生活感。
除此之外,剧中的道具更是 “细节控” 的福音:药铺里的铜秤、街上跑的黄包车、老式汽车的木质方向盘、街边小贩的香烟销售箱,甚至是褚韶华用来记账的旧式账本,每一件都复刻了民国时期的样式,没有半点现代道具的 “违和感”。观众看着这些道具,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动荡又充满希望的年代。
如果说服化道是年代剧的 “骨架”,那演员就是撑起整部剧的 “灵魂”。《灼灼韶华》能爆火,离不开一群 “会演戏、演得真” 的演员,尤其是热依扎领衔的主演阵容,几乎每一场对手戏都堪称 “视觉盛宴”。
作为女主的热依扎,这次算是彻底打破了 “拽妃” 的标签。她饰演的褚韶华,不是传统年代剧里 “傻白甜” 式的大女主,而是带着 “不服输” 的韧劲。刚嫁进陈家时,婆婆想给她立规矩,褚韶华先是深吸一口气压下怒火,眼神里藏着鄙夷却不外露,那股 “表面顺从、内心不服” 的劲儿,被热依扎演得入木三分;等到婆婆变本加厉挑刺,她再也忍不住,抓起旁边的铜盆 “哐当” 一声摔在地上,眼神凌厉,台词掷地有声:“我褚韶华嫁过来是过日子的,不是来受气的!” 那一刻,角色的倔强和底气瞬间爆发,看得观众直呼 “爽快”。
还有一场戏让我印象深刻:褚韶华躺在床上,看着对手在面前撒泼,她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神里满是不屑,仿佛在看跳梁小丑,那种 “掌控全局” 的气场,既美又飒,完全演出了后期褚韶华的蜕变。
李勤勤饰演的 “恶婆婆”,则是另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这个婆婆不是单纯的 “坏”,而是带着小市民的势利和封建家长的固执。挑儿媳毛病时,她下巴微抬,眼睛斜睨着褚韶华,语气尖酸:“我们陈家娶媳妇,是要会伺候人的,不是请个祖宗回来!” 可当褚韶华摔了铜盆,她气得想发火,却不小心踩在水渍上滑倒,脸上的表情从愤怒变成错愕,最后又带着点狼狈,瞬间冲淡了 “恶” 的底色,多了几分真实的滑稽。
更绝的是角色的转变:陈家当家的去世后,褚韶华出门挣钱补贴家用,晚归时被婆婆训斥,李勤勤皱着眉,嘴巴像机关枪一样数落,那神态活脱脱就是现实里 “爱唠叨的老太太”;可当褚韶华掏出一袋子银元,她的态度立刻 180 度大转弯,眼神变得柔和,手脚麻利地去给儿媳倒茶,嘴里还念叨着 “累了吧,快歇歇”,这种 “见钱眼开” 的小市民心态,被李勤勤演得既真实又不讨嫌,反而让人觉得 “这才是活生生的人”。
戏份不多的柴碧云,同样用演技惊艳了观众。她饰演的康二妞,前几集只是个不起眼的配角,但预告里的两场戏却让人过目不忘:一场是她跟人私奔被出卖后,浑身是伤地被抬出来,眼神空洞绝望,与之前离家时的雀跃欢喜形成强烈反差,光是一个眼神就让人心疼;另一场是她逃离苦海,走出小门的那一刻,眼泪瞬间落下,嘴唇颤抖着说 “我自由了”,那种压抑许久后的释放,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后期她变身风靡一时的歌女,穿着精致的旗袍,烫着大波浪卷发,举手投足间满是风情,又完全看不出前期的落魄,这种 “角色跨度”,足以见得演员的功底。
除了这三位女演员,剧中的男演员同样表现亮眼。唐曾饰演的陈大顺,憨厚老实,说话时带着点木讷,看向褚韶华的眼神里满是温柔,活脱脱就是民国时期 “靠谱丈夫” 的形象;茅子俊饰演的夏初,一身学生装,眼神里满是少年热血,让人想起那个年代追求理想的青年;杨佑宁饰演的闻之秋,表面上游手好闲、处处留情,可看向褚韶华时,眼神里又藏着不易察觉的温柔,把 “浪荡子” 背后的深情演绎得恰到好处。还有丁勇岱、涂松岩、车永莉等老戏骨,哪怕只有几句台词,也能凭借扎实的演技让人记住角色,这样的演员阵容,堪称 “神仙配置”。
一直以来,“央视出品,必属精品” 都是观众对央视剧集的信任。而《灼灼韶华》的出现,更是让这份信任有了更坚实的支撑,它没有靠流量明星撑场面,没有用浮夸剧情博眼球,而是沉下心来打磨细节,用真实的场景、鲜活的角色、励志的故事,还原了民国年代的烟火气,也展现了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成长力量。
对于当下的观众来说,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 “假山假景假脸” 的流水线作品,而是像《灼灼韶华》这样有诚意、有温度的好剧。它不仅能让我们看到过去的岁月,更能从褚韶华的成长中汲取力量。还没看过的朋友,不妨趁着热度追起来,相信这部剧不会让你失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