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也是龙川人民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光荣见证。我们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心中涌起的是对先辈们的深深敬意和无尽怀念。
为缅怀先烈、弘扬抗战精神,再现龙川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龙川县融媒体中心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特别策划推出“铭记抗战历史 共筑时代辉煌”专栏,深入挖掘整理本土抗战史料与珍贵档案,让沉寂的遗址、沉睡的文物重焕生机,再现龙川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与历史贡献。
下面让我们一起
通过文字和照片
回顾龙川人民的抗战历史
1938年10月间,龙川一中学生、登云进步青年郑风(郑子明),按广东省教育厅规定,到梅县参加高中学生军事训练。训练期间结识了梅州学生运动领导人、共产党员李明静,接受了党的教育和回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任务。是年寒假期间,郑风以登云、新圩通德小学为据点,发动郑强民(郑国英)、郑行、郑国兴、郑子华、郑子宏等当地进步青年参加,组织“读书会”学习《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等。同时,由郑风把从梅县带回的一批宣传抗日救亡和毛泽东的有关著述等进步书籍,分发给他们阅读和组织讨论,提高对抗日与中华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和认识水平。
“实践社”旧址(龙川县登云镇街圩)
1939年2月后,龙川县委在全县各地大力发展党的基层组织。郑风入党后,肩负起领导登云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使命。他成功利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经国民党龙川当局批准,发起组织进步青年团体,成立了“实践社”(以毛泽东著作《实践论》为指导思想取名),其宗旨是:抗日救国,追求进步;实践真理,传播真理。与此同时,选举郑风为社长,社员有郑伯驹、郑平、郑梅、郑忠、郑板、郑波、郑浩、郑绍、郑芬、叶月英、丘炳初、黄中杰、曾庆祥、陈新兰、黄文珍、郑梅珍、黄洁文、郑莲英、黄素等50余人。他们先后深入乡村、圩镇,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在乡村较多人往来的地方,贴出有关抗日战讯的墙报,开办农民夜校读书班,教唱抗日歌曲、演白话剧;在街圩、农村醒目之处墙壁上,书写抗日标语、口号和画抗日宣传画。主要标语口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反对投降,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万岁”“妻子送郎上战场”等。通过这些宣传活动,民众对党的抗日救亡方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广大民众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实践社”成员组织了民众喜闻乐见的“舞狮子”活动,以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具体做法是,将民间舞狮方式加以革新,以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的内容,编成“醒狮三阶段”形式(寓意全民抗战的三阶段——退却、相持、进攻),宣传抗日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醒狮团的另一表演形式,寓意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为主的同盟国必胜,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的侵略国必败,演出场面较大的“国际狮”。由于醒狮三阶段和国际狮的思想内容,易与舞狮艺术形式紧密结合,通俗易懂,加上表演时辅以锣鼓、绕钹助兴,更加群情激昂,提高了民众对国内、国际形势的认识,增强了抗战和反法西斯斗争必胜的信心。
1940年下半年,国民党顽固派加强了反共反人民的各种活动,推行一党独裁专政。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出于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军队在抗战中不断取得胜利和发展壮大的敌视与恐惧,1941年1月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顽固派在全国各地加紧制造摩擦,进行反共活动。影响所及,由党的基层组织登云新街支部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实践社”,也引起了国民党龙川当局顽固派的注意。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实践社”改为以较隐晦的形态出现,将“实践社”易名为“海燕歌剧团”,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海燕歌剧团”主要以演出革命话剧、歌舞和演唱革命歌曲为主。如话剧《流亡三部曲》《水从低处流》《放下你的鞭子》《血与仇》等;歌舞有《卖报歌》《卖花歌》等;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延安颂》《黄水谣》《在太行山上》《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打回老家去》等。剧团开展活动的时间,一般是利用寒暑假和农闲季节。剧团人员继承“实践社”刻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顶烈日、冒寒风,一心一意做好党的抗日宣传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剧团所需经费是团员凑集起来的,排练和演出都自带伙食,道具若自己有的,主动献出,不够的则千方百计设法借来或发动团员自制。到山村演出时,团员自扛道具、挑米菜、搭戏台、维持秩序等,样样都干,毫无怨言。由于精心排练,演出效果好,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如在新街演出《血与仇》话剧时,随着演出剧情高潮的到来,台下观众群情激昂,“打到汉奸卖国贼!”的口号响成一片,甚至有的观众跑上台来一起与“汉奸卖国贼”做斗争。
剧团还结合当地民众的社会实际生活,自编自创节目。如客家歌剧《叹五更》便是一例,演出效果好,深受人民欢迎。此外,由郑强民等起草,创作了“海燕歌剧团团歌”。歌词是:“海面正刮着暴风,大地正下着急雨,穿过雷电交织的云层,越过苍茫漆黑的旅途,让惊涛、让海浪,冲击我矫健的双翅,让凄冷、让寂寞,死灭在不断的斗争里。祖国,祖国,像一条苦难的船;我们,我们,似一群新生的舵手,以海燕的姿态,趁着暴风雨的今朝,争取日出的明天,啊,我们坚定,我们勇敢,我们坚信有热情有能力,让暴风雨来得更厉害些吧,新的中国,新的世界,要由我们创造出来!”这首团歌显示了党领导下的剧团人员,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掀起反共逆流中,无私无畏进行斗争的精神。由于这首歌有着强烈的鼓动性与革命精神,后来还传播到龙川一中、金安中学、老隆师范、五华一中和岐岭皇华中学等校园里。
“实践社”和“海燕歌剧团”的活动范围较广,除登云外,还深入到石福、新径、云路、华城等地山村,活动时间直至1942年5月。农忙季节他们还组织帮耕队,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以此更广泛深入地联系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通过这些抗日宣传活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正当着手组织民众进行武装抗日时,设于韶关的粤北省委因叛徒出卖遭敌人破坏,龙川党组织遵照中共南方局关于“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的指示,暂停组织活动。海燕歌剧团面对国民党反共逆流的新情况,对抗日宣传活动形式亦做出相应改变,把剧团更名为“六三球队”(以郑氏先祖“六三公”命名),以进行篮球友谊比赛等形式,广泛接触了解社会各种情况,秘密单线联系各地党的特派员,对比较容易暴露的党员,实行“勤业、勤学、勤交友”活动。如郑国兴求学五华一中,郑风往连平忠信中学教书,郑强民到东吴大学读书,郑行、郑子宏、郑伯驹、郑平等以复学为名到龙川一中就读等,以学生会等各种公开形式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此外,以“实践社”为主体,组成了一条以郑竹轩、叶泮芳、郑天生为代表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统一战线。它包容了当地各界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子女、亲属等,从而把登云营造成一个“白皮红心”的革命区,充分发挥了中共统战工作的作用,是登云地区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统战工作的成功范例。“实践社”“海燕歌剧团”成员,经抗日宣传活动的锻炼,绝大多数都参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并成为各级游击武装队伍的指挥员。
来源:龙川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