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晚,海航因为天气原因异地迫降,其实备降在航空出行里不算新鲜事,可这趟航班落地后,乘客们却炸开了锅,有人红着眼眶拍桌怒斥,更有人当着众人的面下跪。
这事儿传到网上,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跟开了场辩论会似的,有人觉得那位拍桌讨说法的大哥太冲动,就算航司有错,好好沟通也比大喊大叫管用,工作人员看着也挺为难。
可另一拨人不这么想,他们觉得得理为啥要饶人,要是乘客不较真,航司说不定就把这事儿糊弄过去了,下次还会有别人遭罪。
大伙儿争论的焦点,早就不只是备降该不该,而是航司处理问题的态度,事件闹大后,海航总算出来回应了,话里话外都在说北京下雨是不可抗力,备降是为了大家的安全。
可乘客关心的那些事儿,机长为啥没能力在雨天降落,落地后为啥没人告诉大家接下来咋办,这些关键问题,海航压根没说清楚。
虽然这些年航司出点小插曲很常见,但每次能平息风波的,从来不是甩锅给不可抗力,而是真诚的解释和实在的解决方案,海航这次的回应,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在应付舆论。
这趟航班上的人,大多不是普通游客,他们身上扛着的是人命关天的事,有位患者,为了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的手术,前前后后做检查、等床位,足足花了一个月。
还有位医生,医院里的手术团队早就等着他回去签字,多耽误一会,手术就可能多一分风险,对他们来说,这趟航班不是简单的出行,而是通往生的通道。
可谁也没料到,航班会备降到异地,更让人窝火的是,同期其他航班,不管是后续的海航航班,还是备降的国航航班,都顺顺利利地飞北京了,就他们这趟异地备降。
眼看着第二天的手术要泡汤,床位可能被别人占了,一位乘客再也忍不住,扑通一声跪在了机场高管面前,双手紧紧攥着对方的衣角,头埋得低低的,声音带着哭腔求着想想办法。
旁边的大哥也红了眼,一巴掌拍在服务台上,响声让整个大厅都安静了,他指着工作人员质问,为啥就他们这趟航班不能飞,到底在拖什么。
其他乘客也围了上来,大家想要的其实很简单:知道为啥飞不了,有个能去北京的办法,别耽误了救命的事。
可备降后他们就像被蒙在鼓里,问工作人员,得到的永远是“再等等”“要上报”,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三甲医院的床位比黄金还紧张,耽误几个小时,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归零。
当救命通道被堵死,愤怒从来不是起点,绝望才是,而让这份绝望雪上加霜的,还有航司的一系列操作。
说起来,那天北京的雨确实不一般,不光是下雨,还夹杂着强对流天气,能见度特别低,这种情况对飞机降落来说确实有风险,航司选择备降,从安全角度看似乎没毛病。
可怪就怪在,别的航班咋就能正常飞呢?后来才知道,有些航班用的机型本身就更能适应复杂天气,还有些机长专门受过应对恶劣天气的训练,甚至有的航班临时改路线躲开了雨最大的区域。
这些办法,海航好像压根没考虑过,就这么让一飞机人困在备降机场,比这更离谱的是机长资质的事。
早就有天气预报说北京要下雨,海航调度的时候,难道就没查过执飞机长有没有在雨天降落的资质?
备降之后的操作更让人寒心,乘客想知道接下来咋办,找调度,调度让找客服,找客服,客服又推给现场经理,找到经理,得到的答复是得等总部通知。
就这么推来推去,谁也不愿担责,有乘客提出,让海航安排拼车回北京,费用由航司承担,这么合理的要求,工作人员还是说得申请、得沟通,完全不管患者的手术等不起,床位也等不起。
这些年,民航业一直在说安全第一、乘客至上,可海航这次的表现,既没让人看到对安全的敬畏,也没让人感受到对乘客的尊重。
事件闹了这么久,海航总算拿出了实际行动,给每位乘客赔了300块钱。
虽说这笔钱不算多,对于那些耽误了手术、损失巨大的乘客来说,可能连弥补损失的零头都不够,但好歹是个态度,也让部分乘客暂时接受了这个结果,现场的矛盾总算缓和了些。
虽然海航事后的赔偿暂时平息了矛盾,却难掩过往类似问题暴露的管理顽疾,这场事件也给整个民航业提了个醒:
安全不该是“事后借口”,服务不该是 “敷衍应对”,唯有真正把乘客的安全与需求放在首位,才能避免 “下跪求路” 的场景重演,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与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