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雪桂出生在1923年的湖南常宁乡下,那地方穷山恶水,家里就靠几亩薄田过日子。他是老大,下面还有弟弟妹妹,父母起早贪黑也填不饱一大家子嘴。邓雪桂小时候就得帮着干活,年纪轻轻就知道家里不容易,粮食总是不够分,他常常把自己的那份省下来给小的们。
那个年代,战乱不断,日本鬼子打进来,国民党到处抓壮丁,邓雪桂想想家里情况,觉得参军起码能混口饭吃,还能领点军饷寄回去。1945年,他22岁那年,就报名进了国民党部队,本来以为打完仗就能回家,谁知道这一走就成了半辈子的漂泊。
部队生活不轻松,邓雪桂跟着国民党到处跑,抗日胜利后,本该太平了,结果内战又起。他没读过书,不懂那些大道理,就知道服从命令。1949年,国民党败局定了,蒋介石带着残部撤到台湾,邓雪桂也随大部队上了船。
那时候很多人以为只是暂避风头,过阵子还能回大陆,结果一去就是几十年。邓雪桂到台湾后,起初还住在军营,领点补贴,日子勉强过得去。但退伍后,麻烦就来了。他没文化,只能干体力活,搬运东西、打零工,赚的钱刚够糊口。
台湾物价高,本地人看不起这些外省兵,还给他们起外号叫“老芋仔”,邓雪桂常常觉得格格不入。加上国民党管得严,不让士兵随便结婚,他年纪一大把也没成家,无儿无女,就这么孤零零地过着。
在台湾那些年,邓雪桂最惦记的是老家的母亲和弟弟妹妹。两岸不通消息,他连信都寄不出去,只能自己憋着。家里那边,母亲以为他战死了,天天到村口张望,等了40年,眼睛都哭坏了。弟弟妹妹长大成家,母亲临死前还叮嘱他们要找大哥。
1987年,母亲走了,那年台湾终于开放探亲,邓雪桂赶紧写信打听家里情况。弟弟回信说他还活着,但瞒着母亲已故的事。1988年,邓雪桂办好手续,第一次回乡。回
到常宁,村子变化大,路修好了,房子新了,但他一进家门,看到母亲的遗像,就知道晚了。母亲等了他一辈子,他却没赶上见最后一面。这事成了邓雪桂心里的疙瘩,他后悔没早点想办法联系。
第一次回乡,邓雪桂看到弟弟家穷,村里人日子苦,他就拿出自己省吃俭用攒的钱,帮弟弟盖新房,还给村里捐款修路、建学校。那些钱对他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在台湾他过得紧巴巴,烟都抽不起最便宜的,牙膏都算奢侈品。
但他觉得对得起家人,毕竟这些年他没尽到长子的责任。弟弟想留他定居,他不肯,说不习惯乡下生活,其实是怕拖累大家。他年事已高,没什么收入,台湾那边还有老兵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能维持基本开销。
回台湾后,他继续过单身日子,跟几个湖南老兵住一起,互相照顾,聊聊老家的事。但时间长了,那些老兵一个个走了,只剩他一个人,越来越觉得空虚。
邓雪桂后来每隔几年回一次大陆,带点钱帮衬亲人。侄子邓友爱长大了,对这个大伯很敬重,因为小时候家里多亏了大伯寄的钱才过上好日子。邓友爱几次劝大伯回来养老,都被推了,说台湾有朋友,不想麻烦。邓雪桂确实顾虑多,他没积蓄,身体又差,怕给侄子家添负担。
2019年,他96岁了,身体不行了,走路都费劲,周围老兵也没了,他终于下定决心。拿起电话打给邓友爱,直说自己没钱了,问侄子还愿不愿意养。邓友爱没犹豫,说当然养,有他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大伯。邓友爱记得大伯这些年的帮助,觉得这是应该的,家里人也都欢迎。
邓雪桂办手续回大陆,侄子接他到常宁定居。村里人知道他的事,都觉得不容易。这老头一辈子没享过什么福,年轻时为生计参军,中年漂泊台湾,老了才落叶归根。侄子家给他安排住处,照顾饮食起居,他终于不用一个人扛了。
邓雪桂的故事不是个例,很多国民党老兵都这样,战争把他们扔到台湾,断了根,晚年才有机会补上那份亲情。时代变迁,政策开放,让这些老人有机会重聚,但很多人等不到那天。邓雪桂算幸运的,至少他回来了,侄子没让他失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