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家庭陷入“过度保护” 的怪圈:孩子吃饭,家长追着喂到小学;书包永远是父母整理,孩子连课本放哪都不知道;作业、手抄报完不成,家长熬夜帮忙赶工。美其名曰“爱孩子”,实则是 “照顾得你不能自理”。
有的孩子,从小被家人宠着,玩具掉了不用捡,衣服脏了不用换,结果上幼儿园后,因为不会自己穿鞋子,天天哭着不肯去。家长以为是在帮孩子,其实是剥夺了他培养自理能力、抗挫折力的机会。等孩子长大后面对困难,自然只会退缩、埋怨“运气不好”,却没想过自己连基本的习惯都没养成。
“命运是由习惯决定的”,这是李希贵校长书中的一句话。我们总羡慕别人孩子“省心”,却没看到人家在习惯培养上的用心。培养好习惯不是靠吼、靠催,而是给孩子搭 “脚手架”—— 就像盖房子需要支架辅助,孩子养成习惯也需要家长提供具体的方法和阶梯,帮他一步步往上走,而不是直接把他 “抬” 到终点。
朋友家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想让孩子养成“自己整理书包” 的习惯,她没直接命令,而是画了张 “书包整理清单”,列出 “课本放左侧、作业本放右侧、文具放小格子”,还陪孩子每天睡前花 5 分钟一起核对。刚开始孩子会漏东西,她不指责,而是指着清单说 “我们看看哪步忘了”。慢慢的,孩子不仅能自己整理书包,还会提前把第二天要带的东西准备好。这就是 “脚手架” 的力量 —— 不包办、不娇惯,给孩子具体的方法,让他跳一跳就能够到 “好习惯”。
反观那些总帮孩子“兜底” 的家长:孩子忘带作业,立刻开车送到学校;孩子不想做家务,说 “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看似帮孩子解决了问题,实则让孩子失去了培养 “责任意识”“抗挫折力” 的机会。就像孩子第一次学系鞋带,总系不好会着急哭,如果家长直接帮他系好,他永远学不会;但如果家长教他 “先打个蝴蝶结,再把两根带子穿过去”,多试几次,孩子就能自己掌握,还会收获成就感。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要记住:别当“保护伞”,要做 “脚手架”。比如想让孩子养成 “按时睡觉” 的习惯,别催着 “快上床”,可以制定 “睡前流程表”——7:30 洗澡、8:00 读绘本、8:30 关灯,用固定流程帮孩子形成规律;想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别在他摔倒是立刻扶起来,而是说 “你试试自己站起来,爸爸妈妈在旁边看着你”。
这里分享几个 实用方法,家长们可以试试:
1.阅读的习惯
只要出门,就一定带一个小书包,里面装着孩子近期喜欢的图书;
2.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
把每天的屏幕时间设定在家长与孩子共享的时间里。即使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使用屏幕,家长不在身边监督,孩子心理上也会有一定的约束;在客厅里给孩子安排一个带锁的抽屉,睡前将手机锁在抽屉里。
3.按时睡觉的习惯
规定家庭作息时间,把睡前 15 分钟作为亲子共读时光,时间一到,就开始床上共读。共读之后,孩子一般会准点睡觉。
真正的爱,从不是让孩子“不能自理”,而是帮他搭建好成长的 “脚手架”,让他慢慢学会独立、养成习惯。毕竟,孩子未来要走的路,家长不能替他走;那些靠自己养成的好习惯,才是他对抗人生风雨的底气。
别再埋怨孩子 “不听话”“没运气”,从今天起,帮他搭好 “脚手架”,陪他一步步养成好习惯,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