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系的行星家族中,火星始终是最具传奇色彩的成员之一。这个红色星球曾拥有与地球相似的温暖气候和广阔海洋,却在数十亿年间演变成干燥荒芜的沙漠世界。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火星磁场的消失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近期,中国科学家通过美国航天局“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传回的地震数据,首次证实这颗红色星球拥有固态内核,这一发现或许就像找到了一把钥匙,有望解锁火星磁场消失、地质活动停滞的深层秘密。
神秘消失的 “磁盾”
如果能穿越回 40 亿年前的火星,你会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广阔的海洋倒映着蓝天,密布的火山还在喷吐着岩浆。那时候的火星还和地球一样,拥有一个全球性的磁场,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巨型盾牌,抵御太阳风中高能带电粒子的侵袭,呵护着火星。
Mars
![]()
火星古海洋艺术想象图(来源:University of Colorado)
然而,30 多亿年前,这层磁盾突然 “失灵” 了。火星全球磁场神秘消失,太阳风如同脱缰的野马长驱直入,无情地剥离宝贵的大气。渐渐地,“泄了气”的火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面的液态水蒸发殆尽,海洋干涸成荒漠,温暖湿润的气候逆转为寒冷干燥的环境。直到今天,火星大气压强仅为地球的 1%,平均温度低至 - 60℃,生命的宜居性无从谈起。
火星磁场为何会消失?这个谜题始终困扰着科学家。通常认为,行星磁场的产生源自于行星核心的 “发电机效应”。地球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磁场,是因为固态的地核外层是液态的铁镍合金,这些熔融金属在地球自转和对流运动中产生电流,进而形成磁场。那么火星的核心发生了什么,才让这台 “磁场发电机” 戛然而止?
Earth
![]()
地核“发电机效应”示意图。地球外 核由熔融的铁、镍等金属组成,对流产生感应电流,在科里奥利效应作用下形成复杂的旋涡状结构,电流再产生磁场。(来源 :网络)
此前的研究通过火星引力场和地震数据推测,火星核心半径约 1800 公里(相当于火星半径的一半),且至少部分处于液态。但核心是否存在固态内核,以及内核的状态如何影响磁场演化,始终是未解之谜。
倾听火星的“心跳”
。它就像一台 “听诊器”,通过捕捉“火星心跳”的细微杂音来判断“火星心脏”的结构。在运行的 4 年时间里,它记录了 23 次显著的火星地震,其中一些低频地震波穿过火星内部,携带了核心结构的关键信息。
Mars
![]()
“洞察”号的科学载荷(来源:NASA/ JPL-Caltech )
中国科研团队对这些地震数据进行了细致分析,他们发现了两种特殊的地震波:一种是穿过核心最深处的地震波(深核过渡相 PKKP 波),另一种是在内核边界进行反射的地震波(内核边界反射相 PKiKP 波)。这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清晰地揭示了火星核心存在一个固态的 “内核”。
Mars
![]()
两种火星地震相的路径(来源: Bi, H., Sun, D., Sun, N. et al. Nature 645, 67–72, 2025)
通过精确计算,科学家确定这个固态内核的半径约为 613 ±67 公里,相当于火星半径的 1/5,火星核心总半径的 1/3。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地震波穿过内核边界时,纵波速度突然跃升了 32%,这种剧烈的速度变化只有固态物质才能解释——就像声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显著快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这一发现刷新了我们对火星内部结构的认知。原来火星和地球一样,拥有 “固态内核 - 液态外核 - 地幔 - 地壳” 的分层结构,堪称 “缩小版地球”。地球内核占整个地核约 55%(半径比),而火星固态内核占整个核心的 34%,比例上也不算差得很远。这种结构上的相似性,或许在暗示太阳系类地行星可能有着相似的形成和演化机制。
内核结晶的“魔法”
火星固态内核的发现,也直接证明了其核心正在经历剧烈的结晶过程。打个比方,这个过程就像一锅慢慢冷却的糖水: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糖会从溶液中析出,形成固态的糖晶体,那么剩余的液体则变得更稀薄。火星核心的结晶过程与之类似,只是溶质换成了铁、镍和氧、硫等轻元素。
在高温高压的核心环境中,更重的铁镍合金首先开始结晶,形成行星的固态内核。较轻的氧、硫等元素则留在外层,形成液态的外核。这种物质分异产生了两个重要结果:一是内核边界会出现显著的密度和速度的跳变,这与地震波观测结果完全吻合;二是轻元素在外核的富集改变了液体的密度和黏度,影响了外核的流动。
Mars
![]()
火星核心与地球核心对比 (来源: Bi, H., Sun, D., Sun, N. et al. Nature 645, 67–72, 2025)
另外,测量数据显示,火星内核的密度明显低于纯铁镍合金的密度,说明其中含有大量轻元素——推测氧的含量可能达到 6.7-9.0%,硫的含量约 12-16%,还有少量碳。这些轻元素就像溶液里的“杂质”,降低了内核的熔点,使得结晶过程能在较低温度下缓慢进行。
结晶过程还会释放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推动外核的液态金属流动的驱动力量,就像给水壶底部加热,会让壶里的水产生对流循环。这种流动是维持 “磁场发电机” 运转的关键。
磁场消失的“悲剧”
火星固态内核的发现,终于为磁场消失之谜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这颗红色星球的 “磁场发电机” 并非突然宕机,而是随着核心结晶过程的减缓而逐渐 “熄火” 的。
早期的火星核心完全处于熔融状态,那时的外核温度高、对流强,“发电机效应” 显著,产生了强大的全球磁场。但随着时间推移,核心开始冷却,铁镍合金逐渐结晶形成固态内核。结晶过程释放的热量也一度维持着外核的对流,事情到这里跟地球差不多。但是,内核长大到一定程度后,情况发生了逆转。
Mars
![]()
现如今荒芜的火星(来源:国家航天局)
内核的结晶,增大了固态内核,却减少了外核的体积,参与对流的液态金属量减少。核心整体温度降低,结晶释放的热量不足以抵消热量的流失,外核的对流运动逐渐减弱。当外核的对流速度低于某个临界值时,“磁场发电机” 就无法维持了。更关键的是,火星体积较小(仅为地球体积的 15%),散热速度比地球快得多,这使得核心冷却和结晶过程更快结束。相比之下,地球的内核仍在缓慢结晶,但地核总量较大,外核对流依然活跃,因此磁场得以长期维持。
核心结晶释放的热量减少后,整个星球的地质活动也随之减弱。地球的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其能量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核的热量输出。而火星就没那么“幸运”,核心的冷却,不仅导致了磁场消失,也让这颗红色星球失去了活力,渐渐“死去”。
火星固态内核的发现,就像是挖掘出一本尘封已久的火星史书,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颗星球如何从生机勃勃演变为荒芜死寂。它提醒我们,行星的内部活动与表面环境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 一个小小的内核变化,就能引发连锁反应,彻底改变整个星球的命运。
参考资料:
Bi, H., Sun, D., Sun, N. et al. Seismic detection of a 600-km solid inner core in Mars. Nature 645, 67–72 (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