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有位名为彭胜昔的老者接受了记者访问。
经记者采访了解,该老人为曾参与长征的革命战士,且在新疆、江西等地出任过重要职务,为国家的建设付出过努力。
老人为我们讲述了诸多往事。
【彭胜昔是当时年龄最小的“红小鬼”】
1920年,彭胜昔诞生于江西永新一处贫困村落。自幼家境贫寒,仅接受过数年小学教育。然而,正是这短暂的求学经历,对彭胜昔日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然,这些均为后续之事。
1928年,彭胜昔年满8岁。此时,红军抵达其所在村庄,着手组建革命队伍以投入战斗。彭胜昔的父亲身为党员,毅然投身暴动起义,此事对彭胜昔产生了深刻影响。
受父亲影响,彭胜昔决定投身红军,参与革命以保卫国家。13岁时,他未告知家中任何人,便悄然离家,加入了红军队伍。
家人因彭胜昔离开时未留任何信息而焦急万分,遍寻无果后,最终在悲痛中决定收养一个孩子。
建国后,彭胜昔返乡探亲,方得知当年事件实情。
加入红军队伍时,彭胜昔立即申请参军,恰好被分配至红8军。该军当时军长为萧克,因彭胜昔年纪尚轻,萧克起初拒绝接收。彭胜昔谎称自己已满15岁,最终得以留队。
加入红军后,因彭胜昔具备一定识字能力,萧克委任其为特务连文书,担任干事职务。
1934年7月,红军踏上长征征程,当时彭胜昔于红6军团任职,该军团为首批开启长征的部队。
长征启动后,部队离开中央苏区,途经永兴、吉安等地。彭胜昔对此记忆深刻,因撤离时携带了印报机,故在回忆这段历程时,他能详尽叙述各类细节。
当时,彭胜昔是连队中年纪最小的战士,实际年龄仅14岁。虽年纪轻,贡献却不小,他一路承担通信员、饲养员等职务,堪称队伍中的小骨干。
【10支人参救了彭胜昔的命】
不久后,彭胜昔随第六军团离开云南区域。
离开云南,众人跨越金沙江后,均感疲惫,故决定就地休整三日。
为扩充队伍物资,6军团决定前往西康打击一名恶霸财主,并在其家中取用部分物资。有人取了衣物,有人拿了金子,彭胜昔则与众不同,取走一小捆人参,共计十支。
未曾料到,正是这小小一捆人参使彭胜昔保住了性命。
随后,众人自金沙江启程继续长征行军。因6军团担任先头部队,故而率先与红四方面军完成会师。
两军会合后,红四方面军安排了一顿羊肉餐。当时烹饪条件有限,仅能用白水煮制,连盐也难以提供。
彭胜昔来自江西,不习惯膻味食物,部分战士同样如此,众人皆难以下咽,甚至有人吃后呕吐。然而,红四方面军的战友们劝告众人必须食用,否则无法顺利穿越接下来的草地。
随后,第六军团重启长征行程,着手准备穿越草地。
穿越草地期间,初始阶段众人尚有体力,均期望寻觅地势较高且干燥之处过夜。随着体力逐渐耗尽,饥饿感愈发强烈,便不再刻意挑选地点,随意找处地方便歇息。
除露宿难题外,还有食物短缺问题。红四方面军战友所言不虚,众人此时皆生悔意,未多食羊肉。然悔之晚矣,干粮已尽,无物可食。众人只得开始啃食皮带、采食野菜充饥。
彭胜昔年纪尚幼,饥饿难耐,时常感到头晕目眩,似将命丧于此。幸而,在他即将昏迷之际,忆起自己曾抢得一小捆人参。
彭胜昔随即咬下一口人参,感到体力恢复后便将其收起,待体力不支时再咬一口,以维持意识清醒。
依靠10支人参,彭胜昔顺利穿越了草地。
1936年10月,彭胜昔完成长征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