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中国篮协的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姚明站起身,完成了他作为中国篮协主席的最后一次工作交接。
短短几句话,便将他肩上这副重担,轻轻卸下。
消息传开,“姚明卸任!”这几个字,瞬间火遍网络。
有人拍手叫好,恭喜他“终于下课了”,中国篮球的“至暗时刻”过去了。
有人则感到惋惜,觉得他“功败垂成”,改革没有达到预期。
但无论哪种声音,都逃不过一个事实:那个曾经把中国篮球扛在肩上的“大姚”,这一次,真的放下了。
可如果只用“卸任”二字来定义他这一段经历,未免也太肤浅了。
聊姚明,你绕不开他那吓人的身高。2米26,站在哪儿都像一座山。
但你知道吗,他小时候可不是天生神力、所向披靡。恰恰相反,他的篮球之路,起步时竟然有点“笨拙”。
在上海的那个篮球世家,姚明打小耳濡目染。爸妈都是职业球员,这基因,想躲都躲不开。
按理说,他这身高,就该是为篮球而生。可偏偏,他父母最初并没想让他走这条路。大概是太清楚运动员的苦,他们更希望儿子能过上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这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小学运动会上,有个投篮比赛。小姚明上去一投,结果连篮筐都没碰到!
可也正是那份挫败感,像一粒火星,点燃了他内心深藏的、连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篮球火苗。
从那以后,这孩子像是变了个人,开始琢磨篮球,开始认真对待。原来,梦想这东西,有时不是宏大叙事,而是一次小小的“不争气”。
13岁,他进入上海男篮青年队。那时的训练强度,别说孩子,大人都够呛。每天10多个小时,泡在篮球馆里,汗水湿透了衣裳,手指磨出了血泡。
别人玩闹的时候,他在加练。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在琢磨。那种近乎偏执的努力,让他可算是有了出头之日!
终于,17岁。1997年CBA 赛场,姚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首秀。对阵空军队,他拿了8分7篮板。
可能当时这并没什么多了不起,但那是他梦想照进现实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日子,他就像开了挂一样,在CBA赛场上不断进化,从一个潜力新星,成长为呼风唤雨的联盟中锋。
4次“三双”,帮助上海队打破八一队的垄断,拿下队史第一个总冠军。
MVP、篮板王、盖帽王,荣誉像雪花一样落在他身上。那几年,他是 CBA 当之无愧的“天选之子”。
2002年夏天,姚明被休斯顿火箭队选中,以状元身份登陆NBA。这是中国篮球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触碰世界篮球的最高殿堂。
他带着国人的期盼,也带着外界的质疑。彼时的美国,对中国篮球知之甚少。
一个黄皮肤的亚洲大个子,能在这片肌肉森林里立足?多少人心里都打着问号。
连 NBA 名宿巴克利都放话了:“如果姚明新秀赛季能单场拿 19 分,我就亲驴屁股!”
那真是群魔乱舞的开局,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对抗强度,一切都是新的挑战。
姚明像个初入大观园的孩子,小心翼翼又充满好奇。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他迅速适应。
仅仅是新秀赛季,他就以超过百万的选票,力压奥尼尔,入选全明星首发!这不仅是能力的体现,更是千万华人球迷用热情把他抬进了NBA的聚光灯下。
你很难想象,一个远道而来的菜鸟,能在那个巨星云集的联盟里,赢得如此巨大的声望。他不仅打了巴克利的脸,更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面孔。
在火箭队的8年,姚明就像一个安静的巨人。他没有张扬的个性,只有扎实的技术、谦逊的态度和一颗永不言弃的心。
他把火箭队的内线打造成禁飞区,把队友连接成一个整体。9247分、4494个篮板、920次盖帽,这些数字冰冷,却印证了他对球队的贡献。
8次全明星,5次最佳阵容,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是这个联盟最顶尖的内线之一。
他不仅是火箭队的图腾,更是中国篮球的象征。因为他,无数中国少年爱上了篮球,无数中国人开始关注 NBA。
他把中国和世界的篮球舞台连接了起来,像一座桥梁,横跨太平洋。
2017年2月,姚明再次站在聚光灯下。而这一次,不是球场,而是中国篮协。他全票当选主席,成为中国篮协历史上第一位由社会人士担任的主席。
这可不是什么轻松活儿。那时的中国篮球,就像一团乱麻:联赛发展停滞、裁判问题层出不穷、国家队成绩持续低迷、青训体系几乎断档……
球迷骂声一片,圈内怨声载道。姚明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用现在的话说,这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可姚明偏偏接了!他没有抱怨,没有推辞,而是撸起袖子,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
他把国家队分成了红蓝两队,让更多年轻球员得到锻炼机会,也给教练组提供了更多选择。
他把征召制变成了邀请制,这是对球员最基本的尊重。
他推动 CBA 改革,增加比赛轮次,提升联赛商业价值。
他规范球员合同,打击“阴阳合同”。他整顿裁判体系,推出裁判报告,让吹罚透明化。
他模仿 NBA 选秀,打通了CUBA和CBA的人才通道,让大学生球员有了更多职业机会。
甚至,他还大力推广“小篮球”项目,让更多孩子从小接触篮球。
这些改革,每一项都触及深水区,都面临着巨大的阻力。他顶着骂声,冒着风险,如同一个执拗的斗士,一点点地往前拱。
成果有吗?当然有。
中国女篮,在他的任期内,一路高歌猛进,世界杯亚军、亚洲杯冠军、亚运会冠军,世界排名稳步提升,从未缺席奥运会。
三人女篮更是拿到了世界冠军和奥运铜牌,创造了历史。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成绩。
可男篮连续无缘奥运会,亚洲赛场表现不佳。球迷的失望,最终汇聚成了对姚明铺天盖地的指责。
“太失败!”“中国篮球不行了,都怪姚明!”各种帽子扣了上来。
他有没有感到委屈?我想,大概是有的。他把所有的经验、智慧和热情都倾注其中,却未能让男篮走出泥潭。
但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它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篮球的问题,不是姚明一个人造成的,也绝不是他一个人能解决的。
他在位七年,顶着巨大的压力,做了无数看起来“正确”但“吃力不讨好”的事。
他搭建的改革骨架,为中国篮球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那些措施,可能现在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假以时日,一定会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如今,姚明卸任了。他终于可以把更多时间留给家人。有网友拍到他,和家人一起逛街,身高逆天的一家子,却显得格外普通。
和妻子叶莉从少年相识到相守一生,这份低调而坚实的爱情,在名利场中显得尤为珍贵。女儿姚沁蕾也亭亭玉立,继承了父母优良的基因。
你看,卸下主席重担的姚明,似乎变得更“轻松”了。
他出席活动,不用再小心翼翼,不用再谨言慎行。他还是那个高大的姚明,但眼神里,少了一丝疲惫,多了一分从容。
但你以为他真的“下课”了,就和篮球切割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依然是亚洲篮球联合会主席,依然是中职联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他在更宏大的国际舞台上,继续为篮球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依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推广篮球,培养下一代。
姚明卸任篮协主席,绝不是他与篮球的“分手”,而是他与这份工作的“和解”。他不是放弃了,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去爱。
他曾经一年能赚 4 亿人民币,但他却放弃了安逸,选择了那份“吃力不讨好”的篮协主席工作。
这本身就说明,在他心中,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那些外界认为的“失败”,在他看来,或许只是通往成功路上必经的曲折。
4 亿,换不来一个梦想。
但一个纯粹的篮球梦想,却可以支撑一个人,去放弃 4 亿,去承受骂名,去披荆斩棘,去为他所爱的事业,拼尽全力。
因为对姚明来说,篮球,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份深沉的爱,不会随着任何职位的变动而改变。
这就是姚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