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苑旨 乔芮)“上线AI智能语音坐席、利用可穿戴设备监测献血不良反应、在国内布局远端智能储血冰箱(血液ATM)、启用基于机器人的智能血液分拣包装系统,这些探索是智慧血站建设迈出的第一步,未来将继续拓展AI应用场景,全力推动首都采供血工作走向智能化与科学化。”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宇表示。
9月10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与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秘书处联合主办2025年服贸会智慧血液管理研讨会,现场发布了人工智能座席9521614热线、血液标识与包装机器人首套系统和《采供血行业标杆管理》三项科技成果。
9月10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血液标识与包装机器人首套系统启用仪式现场。活动供图
服务热线如何借助AI更好地服务民众?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王勇介绍,“9521614”是基于互联网与AI大模型构建的人机交互平台,可实现7×24小时不间断的毫秒级响应,“无论是查询献血相关知识,还是预约献血时间,献血者、用血者均可通过简单操作,享受到更快捷的信息服务和更丰富的资源。”
现场发布了国内首套血液标识与包装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50%,操作合规率也大幅提升。系统整合机器视觉识别、机器人上料、血袋管路自动折叠、全自动贴签包装分拣及AGV搬运机器人等多项先进技术,实现了从血袋识别、贴签、包装到分拣转运的全流程自动化。彻底改变了传统依赖人工操作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处理效率和精准度,有效降低了人为差错风险,确保了血液质量和溯源安全。
现场还发布了由全国23家血液中心共同编写的《采供血行业标杆管理》。该书系统构建了覆盖采供血行业全流程、多维度的标杆管理体系,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也为加强智慧血站建设,促进采供血更智能、更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出席大会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唐东昕在致辞中建议,未来北京市在智慧血液建设方面:一要强化规划引领,构建长效保障机制,完善网络布局与便民服务;二要提升献血者获得感,落实激励政策并优化服务体验;三要激发全社会参与,创新动员模式和宣传方式,持续健全血液应急保障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