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家好,我是公子。
作为一名吃货,这事儿可得好好聊聊——高德扫街榜!
最近,马云给美团来了招狠的。
不仅搞得神神秘秘,阿里专门腾出一栋楼,新项目组在里面封闭办公,门禁安保拉满。
直到发布会才揭晓答案:高德地图,一个做导航的,居然推荐起美食来了!
相当于谷歌地图的玩法,老外早就习惯了用谷歌地图找饭馆。
高德拍着胸脯说:“我们要做最真、最全的美食榜!”
并且公布了数据,上线第一天,超4000万人使用了高德扫街榜。
这话一放,美团大众点评听了,估计心里一慌。
要知道,之前为啥出现外卖大战,不就是各大平台争夺高频流量入口吗?
一旦大众习惯在哪个软件点餐,流量多了起来,其一系列业态就好发展。
所以,马云是要借助高德的优势,抢占美团大众点评的生意。
甚至是“双线并战”——据说马云还要重启“口碑网”,也是对标大众点评,到店业务的。
02
高德为啥觉得自己能打?胜在一个“真”字。
说白了,就是不看你怎么夸,只看你怎么走。
毕竟,一家店好不好吃,广告、网上的帖子,那都是虚的。
最实在的是,大家愿不愿意专门跑一趟来吃,有多少人吃了还想来,成了回头客。
高德把回头客数量、都是哪儿的人来吃、吃完怎么说等数据收集起来。
再结合用户的芝麻信用(类似个人信誉),用AI算法一通分析,最后得出客观的分数。
这就叫把“用脚投票”给数字化了。
商家想像之前那样刷分?有点难。
比如雇一帮人天天开车跑到店门口刷导航?油费比饭钱还贵。
找信用高的人来回溜达假装复购?就不怕平台发现吗?
这套机制,本质上是在对抗传统的“水军刷榜”。
它也确实切中了三大痛点:
第一,找店流程太碎了。
公子一般是怎么在附近找吃的?
我习惯先打开点评类App,搜附近有啥,看评分,翻评论,比均价……
好不容易定下来了,又要切到地图App去导航,看咋去店里。
来回切半天,人都饿傻了。
现在高德直接把“找”和“去”合二为一,看到即搜到,搜到即导航,适合出门玩。
第二,传统美食榜注水太多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吃着吃着,服务员特别热情地说:“如果收藏打卡,可以免费送饮料甜品哦~”
你一看,有便宜干嘛不占,顺手发个好评。
但这个东西一旦规模化,评分里难免参杂了为好评而好评的人情。
真实评价,反而被淹没了。
第三,小店越来越难活。
你知道去年餐饮行业倒闭了多少家店吗?
整整409万家!
平均每天关门超过1.1万家。
为什么?因为没钱刷榜单、竞价曝光位的小店,直接被平台的流量游戏碾压。
高德要是真能凭真实数据,那些小店说不定能被更多人看见。
03
不过,大众点评毕竟是老玩家。
十多年的数据、评价摆在那,像团购、优惠券,也很抢手,高德能撼动多少呢?
更不用说,高德扫街榜自身也有不足,简单列几个吧。
首先,刷分虽然难,但也是能刷的吧。
2020年,德国有个小哥就做了个“行为艺术”。
他在一台小推车里,放了99台二手手机,还全都开着谷歌地图。
一条明明空旷的街道,硬生生变成了“交通不畅”。
导航数据,不一定真实无误。
更别说高德上的商家也能竞价更靠前的曝光位,这是否对榜单排名有影响?
其次,导航停在那儿,就代表人在那儿消费吗?
比方说,有人开车去商场吃饭,可能先导航到停车场,然后再随便找家吃了。
但人一进商场里面,导航就容易瞎,这数据能精准吗?
而且,像本地人、老熟客,对常去的店都认得路,谁还用导航?
高德主要是和支付宝连着的,但有些人习惯用团购核销,或者微信付款。
那数据不也断了吗?
最后,隐私问题绕不开。
我们的导航路线,喜欢吃啥、买啥,多久出趟门……这些都是敏感信息。
即便咱们三天两头接到骚扰电话,个人信息跟“裸奔”了似的,但不管怎样,谁乐意曝光隐私。安全和监管,是高德必须过的关。
当然说了那么多,公子还是很高兴有这么一个榜单。
毕竟,巨头的仗打得越激烈,咱们的选择越多样。
尤其是竞争之下,服务才能往上走,避免一家独大、愈发傲慢。
这对每个吃货来说,都是好事情。
欢迎大家补充,你们是怎么选饭馆的?信不信软件上面的美食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