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山9月11日电 (王娴)9月5日,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召开全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推进会。会上通报云南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相关工作情况。
云南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推进会召开。人民网 王娴摄
在巩固各民族互嵌发展的制度保障方面,云南省健全工作机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完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暨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委员制等民族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撑,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工作纳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示范区建设规划、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相关领域政策举措,印发“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建设导则及实施方案。夯实基层治理根基,连续举办12期全省城市民族工作和社区干部培训班。
在推动空间共聚,深化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格局方面,云南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省16个州(市)中有14个通高铁(动车),通航运营机场达15个,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通硬化路、通邮、通4G网络、通宽带网,各民族人口跨区域流动交往更加便捷推动“旅居云南”建设,积极打造主客共建共治共享的旅居目的地,因地制宜发展城镇旅居、体育旅居、边境幸福旅居等业态,建设1000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和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在增进文化认同,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互鉴交融方面,云南省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编纂出版《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中华文化符号·撷英云南》等图书,云南民族文化宫建成并投入使用。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十四五”以来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942个、精品项目127个,推出《澜沧水长》《聂耳》等一批文化精品。·创新文化交流载体平台,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等活动,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团结杯”等特色赛事,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美美与共。
在助力共事共荣,提升各民族经济相依的内生动力方面,云南省增强发展动能,实施第四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建设14个示范县、132个示范乡镇(街道)、1434个示范村(社区)。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2024年沿边行政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88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动创业就业,打造“七彩云南”劳务品牌,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多年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强化协作帮扶,依托沪滇协作机制共建多个产业园区,带动各族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创业,优势互补、同心共富的路径不断拓宽。
在聚焦多元共治,完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方面,云南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实施边疆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扶持行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强示范引领,建设363个互嵌融居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积极打造“村播小院”“融荣与共实践中心”等社区“三交”品牌,全省先后有8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新开展“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建设,计划3年分批建设1000个互嵌式社区。
在强化团结互助,凝聚各民族携手奋进的情感共识方面,云南省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教育实践活动,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2024年全省各级宣讲共1.6万余场。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举办“云岭杯”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实施边境幸福村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不断增强社会关爱保障,持续推进“百家宴”“结对子”等群众交流联谊、融洽感情的活动,因地制宜设立“红石榴驿站”“幸福食堂”等功能服务阵地,不断系牢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纽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