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没个‘主理人’头衔,是不是都不好意思出来开店了?”
近期,“主理人”这个关键词频频出现在热搜,它如同一个品牌世界的“通行证”,迅速从时尚、餐饮领域蔓延至零售行业——咖啡店有“咖啡主理人”,买手店有“时尚主理人”,连新开的面馆也少不了“面食主理人”。本是“人格化品牌”真诚、专业、有温度的代名词,如今却备受网友吐槽和玩梗,将其调侃为“主打不理人”。
当万物皆可“主理”,一种集体的审美疲劳和信任危机便开始蔓延,从追捧到吐槽,背后包含了哪些消费品牌进化的启示?
人民众云“主理人”相关热点数据
(截至2025.09.04)
解构“主理人”:品牌原本的价值内核
回溯“主理人”这一概念,会发现它是对工业化、标准化消费时代的一种温柔反击。最初的“主理人”是指在潮流、设计、美食等特定领域,尤其是小众文化里,有深厚积淀、主导品牌理念和产品灵魂的核心人物。他们往往是资深设计师、顶尖买手、明星厨师或文化圈KOL,其头衔是能力的结果,而非营销的起点。主理人们将自己的审美、阅历甚至价值观作为品牌背书,用自身为品牌上了“人格保险”,他们的个人经历、创业故事、设计理念等等是品牌叙事中最生动、且无法被复制的部分。比如,美国华裔时装设计师王薇薇以其名字定义的婚纱品牌“VERA WANG”,其宣言——“每个女人都想要一套VERA WANG”一度让品牌成为梦幻婚纱的代名词,主理人气质和品牌定位的完美融合在市场上与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共振,为冷冰冰的商品注入了灵魂和温度,创造了情感连接和消费意义。
因此,主理人的核心在于“甄选”与“定义”,是品牌独特的“人肉过滤器”。在早期的“主理人”商业里,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件产品,更是对“主理人”的认同和信任,这是一种情感契约,是对抗工业化和同质化的一种消费态度。一个鲜活的主理人能自然而然地吸引和凝聚具有相同价值观和品味的人群,形成品牌社群,用户不仅是消费者,更是“追随者”和“同好”。
推动概念蔓延的商业动机:
谁在制造“主理人”?
一方面,“主理人”这一头衔精准击中了年轻创业者的身份焦虑。在传统观念中,“开店”、“卖货”并不是一件多么光鲜的事,但“某某品牌主理人”,瞬间就显得专业、有态度、有格调。这个头衔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即时的“专业身份”和“文化资本”,满足其对于“创造者”而非“生意人”的自我想象。
中青在线称,“主理人”风潮的流行,折射了青年一代日益高涨的主体意识。年轻人不再安于“打一份工”的循规蹈矩,他们渴望突破传统雇佣关系的框架,期待从工作中找到“独立、创新与自我价值”的交集。
另一方面,部分以主理人为品牌核心概念的商业模式的成功,为市场提供了极具诱惑力的范本:一个光芒四射的主理人,其个人魅力与专业声望能够完全转化为品牌的巨大价值,吸引无数忠实信徒。比如,日本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构建了年营收数亿美元、拥有超过20条产品线的时尚帝国;英国著名时装设计师“西太后”薇薇安同名品牌,以其标志性土星Logo运营香水、香水、家居等多条产品线,与LV等品牌的联名更是现象级爆款;“VERA WANG”品牌估值高达数亿美金。它们的商业成就揭示了一个核心启示:真正的主理人品牌,其极致的产品力与独特的价值观,最终必然能转化为强大的溢价能力、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和跨越周期的品牌生命力。这份由市场真金白银投票认可的“商业价值”,也呼应了“主理人”头衔最初能量的来源。”
于是,在流量成本逐渐增加的今天,品牌方(尤其是新消费品牌)迫切需要复制这种低成本的破圈方式。主理人和品牌共生的成功故事,被简化解读为 “一人即品牌” 的商业模式神话,仿佛只要立住了“主理人”人设,就握住了通往成功的密钥。“打造主理人IP”正被视作一条可以快速复制的“捷径”:通过塑造一个光鲜、有故事、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品牌可以快速获取关注度,甚至实现“人格化转型”。然而,对捷径的追求导致越来越多的品牌把资源投入在人设包装、内容营销、社交媒体运营上,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产品力——它们只看到了主理人们的‘人前光环’,却选择性忽略了其‘幕后苦功’。结果就是人设越高大上,产品越拉胯,崩塌起来也越难看。”
从“内核”到“外壳”,吐槽因何而起?
对“主理人”称谓的模仿,使得这个概念被稀释、甚至被异化。如今,任何开了一家店、做了一个品牌的人,无论其专业背景如何,都纷纷自称“主理人”。这个称谓,介于“老板”和“合伙人”之间,比店长更亲和,比创业者更有腔调,做餐饮的自称“风味主理人”,卖衣服的叫“潮流主理人”,一夜之间大家仿佛都成了所在领域的“主理人”,这个词彻底演变成了“个体户”的代名词,变得去技能化。网友吐槽:“现在没有主理人头衔都不好意思开店了”,泛滥的“主理人”,越来越像网友口中的段子。
抖音网友评论截图
主理人今日之所以在互联网上遭到“群嘲”,原因也很简单:姿态太高,门槛又太低。大多自我标榜“主理人”的身份,却只想要体面的称呼和忠实的拥趸,不提供与“主理人”专业性相匹配的服务,还要到处立规矩。
另外,“辞职追寻梦想”“厌倦了快节奏”“为家人做健康食品” 等故事模板泛滥成灾,当本应真诚有格调的分享充满了精心计算的营销感,消费者当然会察觉到这种“套路”,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而主理人的形象也逐渐从“追求品质的匠人”变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演员”,极度缺乏真诚。归根到底是产品力配不上营销,许多所谓的“主理人品牌”,讲着天花乱坠的故事,做着平平无奇的产品,甚至无法提供给及格线水平的服务:咖啡不好喝、衣服质量差、服务态度冷漠……消费者抱着对“主理人”的期待而来,却带着失望和被骗感离开。
更讽刺的是,一些主理人并不参与实际经营。他们只负责出现在宣传照中,扮演“灵魂人物”,却对产品的设计、品控、供应链一无所知。这种“戏太多,货不行”的本末倒置,最终让“主理人”三个字成为众矢之的。
短视频博主 “港妹妹join”玩梗主理人视频截图
后主理人时代,品牌该如何前行?
大浪淘沙,回归本质,泡沫终将褪去。经得起考验的,永远是那些产品过硬、言行合一的“主理人”。
1
从“讲故事”走向“做产品”
后主理人时代,品牌必须将资源从过度营销重新倾斜至产品研发、供应链打磨与品质控制上。品牌的根基,不是讲得最好的故事,而是无法被替代的产品。
2
从“人设崇拜”走向“真诚传递”
健康的品牌不能只绑定于个人光环,也需构建一套透明、可靠、可持续的运营系统,成为一份“可靠的承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偶像”。通过系统化的可持续的运营机制,让品牌走得更稳、更远。
3
从“流量爆款”走向“价值沉淀”
成功的主理人品牌之所以能跨越周期,是因为它们将初期的流量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的品牌资产——包括用户忠诚度、文化认同、产品口碑等。所以品牌不能只依赖短期流量和爆款逻辑,而应通过持续的内容、产品与服务将流量红利沉淀为真正的“品牌资产”。
也许主理人的终局是“去主理人化”,“主理人”模式的终极答案,不在于如何讲好一个人的故事,而在于如何用专业打磨产品,用时间沉淀口碑,靠品质赢得市场与消费者的真心认可,才是“主理人”找回初心、重获尊重的开始。当潮水退去,我们或许会发现,最好的“主理人”,是那个默默藏在产品和服务背后的、不被过度消费的“灵魂”。
作者:人民在线品牌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赵怡涵
转自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