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重磅推出“津沙遗珍 追寻抗战文化记忆”
全媒体系列报道
全景式展现抗战时期四川大后方
四大文化区之一“津沙文化区”全貌
今天推出
四川美协创始人张采芹
张采芹(1901—1984),原名张学荣,江津几江人,著名画家。抗日战争时期创办“四川美术协会”,任常务理事兼管总务,接纳了大批内迁的沦陷区画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自己珍藏的陈老莲、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君壁等艺术大师的大量作品移交国家。1954年,文化部曾购其“墨竹”赴日本展览。1979年,国务院总理出访英国,曾携其“墨竹图”赠予英国女王,至今仍藏于英国皇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也收藏有其作品。
▲张采芹
1901年10月29日,张采芹出生于江津县几江镇布市街的一个小商家庭。张采芹9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当时的张采芹家经济十分困难,并且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加上又没有叔伯照顾和亲戚帮助,一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和年幼的张采芹身上。在贫寒的条件下,张采芹一边照顾弟弟,一边读书。由于日夜操劳,在张采芹14岁的时候母亲又病故了,只剩下他和弟弟相依为命,处境更加艰难。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年幼的张采芹仍然带着弟弟想方设法地谋生,继续经营起父母留下的小商店,同时他还四处借书自学,常常白天做事晚上看书。这样过了几年,张采芹有了些积蓄,1917年2月,16岁的张采芹带着弟弟张学仁一起到白沙报考聚奎学堂,兄弟俩都考上了,并且还在一个班(高小十班)就读。
当时的聚奎学堂在四川非常有名,这里不仅学风浓厚、师资力量强,还能接受到各式新潮思想,张采芹兄弟俩在这里刻苦、认真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张采芹喜欢上了国画,经常在学习之余临摹他欣赏的作品。他的同班同学中品学兼优的也不乏其人,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给张采芹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动力。张采芹兄弟和当时班上另外一个张姓的同学几乎每学期都以优异的成绩保持班上的前三名,其他同学习惯性地称他们为“前三张”。他们兄弟俩深得校长唐定章和老师刁焕祖的赏识,每学期聚奎学堂都免收他兄弟俩的学费,另外学校还发给他们奖学金帮助他们上学。聚奎学堂对张采芹兄弟俩的关怀和帮助,在张采芹年老的时候都还被他经常提及。
▲张采芹的画作
三年半后,张采芹从聚奎高小毕业,顺利地考入了江津中学。江津中学是川东地区的著名学府,也是当时江津县里的唯一一所中学,创办于1906年4月,是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学习日本近代教育制度而创办起来的一所四年制中学。学校的几任校长,要么是前清进士,要么留学日本,都比较有名气。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注重学习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张采芹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知识。1922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招生,张采芹想去报考,但此时的张采芹才念了半年的中学,还差两年半才毕业,现在还没有报考资格。焦虑万分的张采芹不知如何是好,上课时精神恍惚、心不在焉。这个现象被老师罗钟灵发现了,罗老师主动找到张采芹谈话,张采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罗钟灵老师,罗老师平时就了解张采芹的真实学识和美术专长,于是就积极鼓励张采芹报考,并且还帮他借了已经毕业的学生张采芹的中学毕业证。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采芹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这以后他就更名为张采芹。从此,江津县有了两个彼此知名的张采芹(另一个张采芹后来从事教育工作,在江津县内也有相当的知名度)。
1925年,张采芹在上海美专毕业后,带着印有第一名字样的文凭回到四川成都从事大、中学校艺术教育,他一面勤恳教学,一面勤奋作画,学识、画艺日益精湛。这时,他刚开始工作,收入不多,既要用薪金归还读书时亲戚朋友资助的积欠,还要为了实现兄弟俩分先后升学深造的夙愿,供给弟弟张学仁的就学费用。当时张学仁考入了南京东南大学,北伐时因为生病回到了四川,在雅安师范和四川公学任教,但不幸的是,不久以后他就因病去世了。
▲张采芹的画作
张采芹与白屋诗人吴芳吉有着深厚的友谊。吴芳吉是聚奎学堂第一班的学生,比张采芹早毕业10年,长张采芹5岁。张采芹在聚奎学堂读书的时候,吴芳吉不但以“神童”美誉流传学校,而且也以诗作蜚声国内。1927年吴芳吉到成都大学执教,两人交往密切。1929年,张采芹又到成都师范大学执教,两人同住在旧皇城至公堂内,几乎每天见面。
1931年暑假,吴芳吉和张采芹一起回到江津,当时江津县的教育局长是邓鹤丹。邓鹤丹得知吴、张二人回到了江津,于是就邀约了当时的江津县驻军师长张志和等江津名流设宴款待。在宴席上,邓鹤丹邀请吴芳吉出任江津中学校长、张采芹出任教务主任。在此之前邓鹤丹就曾在重庆邀请过吴芳吉出任江津中学的校长,两人考虑了很久,最后吴芳吉在邓鹤丹等人的盛情邀请下答应了出任江津中学校长一事,而张采芹却婉言拒绝了。张采芹离开江津去往重庆的时候邓鹤丹还委托张采芹原来的老师代坤垣发邮电挽留,但仍被张采芹婉言拒绝了。此后张采芹辗转于成都,在成都聚兴诚银行主持储蓄宣传工作并兼任多所高校的美术老师,其间他还主持了“蓉社”“蜀艺社”“成都美术协会”等团体,结识了如张善子、张大千、徐悲鸿、黄君壁、周千秋等艺术大师,并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9年,张采芹将江津东门外祖传土地无偿捐赠给西迁而来的支那内学院,用于筹建内学院蜀院。这一行为体现战时知识分子的家国选择,其捐赠契合“实业救国”向“文化救国”的转型,反映传统“散财守道”的精神传承。张采芹作为“聚奎三杰”之一,对地域文化贡献而言使支那内学院蜀院成为津沙文化区江津片区抗战文化地标,与同是“聚奎三杰”之一的邓少琴对津沙文化区白沙片区的贡献相映生辉。
1950年,张采芹将成都旧居捐予政府,体现了他对新政权的认同,旧知识分子通过财产让渡实现身份重构,符合当时“公私合营”的社会改造逻辑。在教育公益导向意义层面,位于今成都宽窄巷的该房产用于公共事业,延续其“以产养文”理念,与早年捐出祖传土地资助蜀院建设一脉相承。两次捐赠跨越政权更迭,始终以文化传承为内核,展现“士不可不弘毅”的连续性。张采芹的两次无私捐赠,实质是微观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从文化救亡到自我革新,其选择既是个体良知的外化,也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生动注脚。
1941年,张采芹与罗文谟等人将原“蓉社”“蜀艺社”“成都美术协会”合并为四川美术协会,首次实现四川艺术界的全域整合。特邀省政府主席张群任名誉主席,以政治资源保障美协合法性,同时争取到祠堂街永久会址,成为战时少有的官方认可艺术基地。通过协会平台吸纳徐悲鸿、傅抱石、关山月等流亡艺术家,仅1942—1943年即举办36次展览,包括6次张大千个展,形成“中国文艺复兴根据地”的集群效应。
▲张采芹的画作
张采芹以总务身份主导美协日常运作,自垫经费维持运营,曾倾一年薪俸(十石米)赎回徐悲鸿被盗画作,更协助刘开渠完成《抗日无名英雄》雕塑募资。突破敌机轰炸威胁,年均策展35场,推动“张大千临敦煌壁画展”等重磅展览,使成都成为大后方文化高地。为关山月、黄君璧等落魄艺术家举办义卖展,开创“以艺济困”模式,仅1942年即助200余位艺术家渡过难关。
作为“蜀中三张”之一,张采芹推动艺术风格转型。鼓励画家融入抗战题材,其本人创作《朱藤双燕》赠瑞典国王,成为外交礼品。通过《中国画论》倡导“画格即人格”,将艺术教育纳入民族救亡体系。促成英国皇家博物馆收藏其《墨竹图》,实现抗战美术的跨文化输出。
张采芹的贡献本质上构建了“艺术—政治—民生”三位一体的抗战文化生态,但其组织依赖个人威望与战时特殊环境,1945年后美协影响力逐渐式微。然其“以艺报国”的精神遗产,仍为当代文化组织者提供重要参照。
1954年,因教育事业的需要,张采芹又被调到隆昌一中、隆昌师范校任教。“文化大革命”中,张采芹的花鸟画被污蔑为“封资修的东西”,张采芹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他仍没有放下画笔,不但自己坚持作画,而且热心指点向他求教的国画爱好者。1973年,张采芹已经年过七旬,他曾几次申请退休都未获得批准,这时,组织上只准他迁居成都。1979年,张采芹退休,定居成都,担任了不少有关艺术事业的职务,1980年张采芹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
1984年8月23日,张采芹因冠心病与世长辞。他逝世后,骨灰在1985年8月运回江津白沙,安葬在黑石山九曲池旁边,与吴芳吉、邓少琴墓相邻,“聚奎三杰墓”成为黑石山名胜古迹之一。他的家人按照张采芹生前的遗愿,将他一生储蓄的5000元钱捐赠给了聚奎中学,聚奎中学设立为“采芹奖学金”一直持续至今。
▲为纪念聚奎三杰的不朽贡献,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1月3日,江津博物馆主办了“琼瑰盈怀——聚奎三杰诗书画作品及文献资料展”。图为张采芹书画作品展室一角。
虽然张采芹长期在外地工作,没有回江津任过职,但他对母校聚奎中学的文化教育事业仍然十分关心,他曾说:“我记得古谚有‘助人为乐’之语,故我从1925年到成都教书后,县(江津县)中有人委托我要办的,我均为之办,只要能力做得到,而又是大公无私的。”1930年聚奎学堂增设初中,张采芹受校长邓燮康的信函委托,多方奔走,在成都物色名师来黑石山执教。1938年6月,聚奎学堂为了争取拨给补助费2400元,董事会邓燮康和校长周光午先后给张采芹写信求助,请他“相机周旋争取”,在他的努力下,聚奎学堂最终获得了这笔补助费。1940年聚奎校庆,张采芹还精心创作了一幅中堂画致贺。1942年,聚奎增设高中部,也曾委托他在成都教育厅办理立案手续。江津县内开办几江女中、承侯中学,也是县人委托他在成都办理立案手续的。1982年4月,聚奎中学为筹集校庆征集文物,写信与他联系。他在百忙之中创作了兰竹三幅作品赠送母校,不久,他又寄给聚奎中学名家书画复印件81幅。
张采芹一生的奉献精神,不仅受到江津人民的景仰,也受到了海内外文化界的崇敬。正如香港《广角镜》杂志《悼张采芹先生》一文所说的:“先生一生心怀坦荡,为人耿直,高风亮节,世人赞誉。”
文字由文史顾问钟治德提供
编辑:傅婧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贺宝胜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和让大家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