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初为地质人:大地从不辜负赤诚

0
分享至

地质事业,犹如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前赴后继,将青春与汗水洒在祖国的山川大地。如今,接力棒交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新人手中,他们就是初为地质人的新力量。

这些初入地质行业的年轻人,或许刚从校园走出,带着对地质世界的懵懂与好奇;或许是中途转型,怀揣着对未知领域的勇气与决心。他们踏上这条路,有的源于儿时对山川岩石的痴迷,有的是被地质前辈们艰苦卓绝却意义非凡的事迹所感召。不管出于何种缘由,他们已然站在了地质事业新征程的起点。



新疆分院 邬明超

八月,裹挟着天山湿润气息的风里,我从四台海泉项目部转战新源县那拉提草原腹地,以见习生之名,正式开启地质征程。这段“初为地质人”的经历,不仅让我对“新青年”“新力量”“新声音”有了更鲜活的认知,更深深读懂了“大地从不辜负赤诚”的真意。

学做“新青年”

“地质学的课堂在野外,你要学会和石头‘对话’。”学校老师的教诲仍犹在耳边,这句叮嘱也成为我践行“地质新青年”身份的指引。何为地质领域的“新青年”?我想,应该是在面对未知时,既有书本知识赋予的底气,更有躬身实践的勇气——我们带着理论的“地图”,却需要在野外的“实地”中重新校准方向,在“从零开始”的探索中锚定地质初心。

从实验室里观察薄片的显微镜,到野外勘探时紧握的地质锤与罗盘;从象牙塔内勾勒的理论图纸,到草原上真实可触的地层褶皱,身份的转变倒逼我快速成长。唯有将课堂所学与野外实践深度融合,真正听懂石头的“语言”,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地质新青年。

感悟“新力量”

所在的项目部虽规模不大,却是一个充满温暖和活力的地方,而“新力量”正孕育于这片协作的土壤中。前辈们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工作中更是倾囊相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学会了地质填图、探槽编录、钻孔编录等野外工作方法。过去在校园里,我学的是“什么是矿”;如今在项目组里,我学到更多的是“怎么找矿”,只有真正参与找矿、摸到矿脉,才算迈出了成为“地质人”的关键一步。

大家常说“地质是年轻人的事业”,不仅因为翻山越岭需要年轻人的体力,更因为我们“95后”“00后”的新视角、新观念能为传统工作注入活力。我们脚踩大地感受岩层的脉动,眼含求知光芒探索未知奥秘,心怀赤诚践行地质使命,在传承前辈经验的同时大胆探索创新,在团队协作中凝聚起推动地质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发出“新声音”

作为新时代的地质青年,我们的“新声音”是什么?或许是在野外记录本上工整写下的每一条地质现象描述,是用仪器精准测量的每一组岩层产状数据,是在偏远山区坚守的每一份耐心与热情。这种“新声音”,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践行,是对地质报国初心的传承,更是属于我们这代青年地质人的担当。

从北京到四台再到新源,从实验室到野外地表,在六队工作的这段时间让我深刻体会到:地质人的成长,是在风吹日晒中磨出的坚韧,是在反复验证中沉淀的严谨,更是在团队协作中凝聚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地质青年,我庆幸自己能在最好的年纪,加入六队这个大家庭,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里的石头会“说话”,这里的队友有力量,这里有许许多多“新青年”为厚重的地质工作增添更加鲜活的颜色。我愿以罗盘为笔,以地质锤为墨,在祖国大地书写属于我们这代地质人的新故事;更愿与所有新入职的伙伴一起,用青春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召唤:强国有我,地质有我!

(导师:孙亮亮)

来源:英雄地质队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威海晚报 incentive-icons
威海晚报
威海地区主流媒体
9658文章数 111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