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单亲妈妈高烧39度,却迟迟不降温,医生让她脱下裤子后发现原因

分享至

“妈妈,你的脸好红啊,是不是发烧了?”12岁的小雨摸着妈妈滚烫的额头,眼中满含担忧。

李梅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没事的,就是有点感冒,吃点药就好了。”

然而,她怎么也没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发烧,竟然会让医生们束手无策。

更没想到的是,真相的揭晓,竟然需要她脱下裤子......

01

秋日的午后,超市里人流如织,空调呼呼地转动着,但李梅却感到异常的燥热。

她站在三号收银台前,机械地扫描着顾客手中的商品,红色的激光在商品上跳跃着,发出“滴滴”的声响。

条码枪在她手中显得格外沉重,仿佛有千斤重。

“一共68块5毛。”李梅的声音有些嘶哑,她努力保持着职业微笑,但嘴角的弧度显得那么勉强。

顾客是个中年男人,他递过来一张皱巴巴的百元大钞。

李梅接过钱时,手指明显在颤抖,那张钞票在她眼中变得模糊不清。

她感到头晕目眩,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收银台上的商品、顾客的脸庞、头顶的日光灯,一切都在摇摆。

“找您31块5毛。”李梅数钱时竟然数错了两次,这让她心中一阵慌乱。

作为一个在这里工作了三年的收银员,她从来没有出过这样的错误。

作为一个38岁的单亲妈妈,她更不能允许自己在工作中出错。

这份收银员的工作是她和女儿小雨唯一的经济来源,月薪3500元虽然微薄,但足够维持母女俩的基本生活。

房租1200,水电费200,小雨的学费和生活费1500,剩下的600块钱就是她们全部的活动资金。

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每一天的工作都不容有失。

“李梅,你脸色怎么这么红?像个熟透的苹果。”同事小张从旁边的收银台探过头来,关切地问道。

小张比李梅小五岁,是个热情开朗的姑娘,平时和李梅关系很好。

“可能是空调温度调得太高了吧。”李梅随口应付着,用手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

但她心里清楚地知道不对劲,她的身体正在发出强烈的警报信号。

太阳穴突突直跳,就像有人在用小锤子敲打着她的脑袋。

全身的肌肉酸痛,仿佛昨天跑了一场马拉松。

嗓子干得像要冒烟,但她不敢离开岗位去喝水。

超市的规定很严格,上班时间不允许随意离岗,被发现一次就要扣50块钱。

50块钱,那是小雨一个星期的午餐费。

她只能硬撑着,一遍遍地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会儿,就快下班了。”

但时间仿佛故意和她作对,平时感觉过得很快的下午,今天却变得无比漫长。

每一分钟都像一个世纪那么长。

收银台前的队伍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一个顾客走了,马上又来一个。

扫码、报价、收钱、找零,这些平时做得轻松自如的动作,现在却变得异常困难。

她的视线开始变得模糊,有时候甚至需要眨好几次眼睛才能看清商品上的条码。

“小姐,你还好吗?”一个买菜的大妈关切地问道。

“我没事,谢谢您关心。”李梅挤出一个笑容,但这个笑容比哭还难看。

大妈看了看李梅,又看了看队伍后面排队的人,欲言又止。

最终,她还是什么都没说,拿着购物袋离开了。

李梅知道自己的状态很糟糕,但她不敢停下来。

请一天假就意味着扣掉一天的工资,那是小雨好几天的伙食费。

更何况,如果因为身体原因经常请假,很可能会被辞退。

失去这份工作,她和小雨就真的没有生活来源了。

她没有什么特殊技能,也没有高学历,找工作并不容易。

当年小雨的爸爸抛弃她们母女俩时,她就发誓要靠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家。

无论多么困难,她都不能倒下。

终于,墙上的钟指向了四点半。

下班时间到了。

李梅如释重负地关掉收银机,整理好工作台面。

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走向员工通道,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

走出超市大门时,秋日的凉风吹在脸上,竟然让她感到一阵刺骨的寒冷。

明明刚才还觉得很热,现在却又冷得直打哆嗦。

她裹紧了薄薄的外套,加快脚步往家走。

回家的路只有十分钟,但今天却走得格外艰难。

每走几步,她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路边的行人投来奇怪的目光。

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只想快点回到家,回到小雨身边。

02

推开家门时,李梅几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是一套老旧的两室一厅,面积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

客厅里摆着一张二手的沙发,茶几上放着小雨的作业本和文具盒。

小雨正趴在茶几上写作业,听到开门声立刻抬起头来。

“妈妈,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小雨放下笔,跑到门口迎接妈妈。

李梅看着女儿清澈的眼睛,心中涌起一阵温暖。

小雨长得很像她,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小雨从来不抱怨,总是很懂事很乖巧。

“今天顾客比较多,所以晚了一点。”李梅摸了摸女儿的头,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

但小雨是个敏感的孩子,她立刻察觉到了妈妈的异常。

妈妈的脸红得不正常,眼神也有些涣散,走路的步态都和平时不一样。

“妈妈,你是不是不舒服?”小雨仰着小脸,担忧地问道。

“没事,就是有点累。”李梅在沙发上坐下,感觉整个人都要散架了。

小雨走到妈妈身边,踮起脚尖伸手摸了摸妈妈的额头。

小小的手掌传来一阵清凉,但随即,小雨的表情变得惊恐起来。

“妈妈,你发烧了!好烫啊!”小雨惊呼道,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恐慌。

李梅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伸手摸了摸自己的额头,确实烫得吓人。

“没事的,妈妈就是有点感冒,吃点药就好了。”李梅安慰着女儿,同时也在安慰自己。

她站起身,腿有些发软,差点没站稳。

小雨赶紧扶住妈妈:“妈妈,你坐着别动,我去给你拿药。”

12岁的小雨已经学会了照顾妈妈,她熟练地从药箱里翻出体温计和感冒药。

“妈妈,先量量体温。”小雨把体温计递给妈妈。

李梅把体温计夹在腋下,闭上眼睛靠在沙发上。

五分钟后,小雨小心翼翼地取出体温计,看清上面的数字后,小脸瞬间变得煞白。

“妈妈,39度!”小雨的声音都在颤抖。

李梅睁开眼睛,接过体温计看了看,心中也是一惊。

39度,确实是高烧了。

她翻出家里的感冒药和退烧药,也不管剂量,一口气吞了四五颗。

“妈妈,要不要去医院?”小雨紧张地问道。

“不用,吃了药就会好的。”李梅摇摇头。

去医院意味着挂号费、检查费、药费,少说也要几百块钱。

这几百块钱可以买很多菜,够她们母女俩吃半个月。

而且,她不能请假,明天还要上班。

小雨似乎看出了妈妈的顾虑,她懂事地没有再坚持。

但她的眼中满含着担忧和无助。



她多么希望自己能长大一些,能够赚钱,能够照顾妈妈。

“妈妈,你先休息,我去做饭。”小雨说道。

“不用,妈妈来做。”李梅挣扎着要站起来。

“妈妈,你发烧了,需要休息。我会煮粥,老师教过的。”小雨坚持道。

小雨走进厨房,踩在小板凳上够着灶台,开始淘米煮粥。

她的动作很笨拙,但很认真。

李梅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眼中涌出泪水。

这么小的孩子就要承担这些,都是因为她这个妈妈不够好。

如果她有钱,如果她有更好的工作,小雨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粥煮好后,小雨盛了一碗端到妈妈面前。

“妈妈,喝点粥吧,这样会舒服一些。”小雨说道。

李梅接过碗,粥煮得有些稠,但很香。

她一口一口地喝着,感受着女儿的爱意。

“真好喝,我们小雨的手艺真棒。”李梅夸奖道。

小雨开心地笑了,但很快又担忧起来。

因为她看到妈妈的脸越来越红,额头上的汗珠越来越多。

夜幕降临,李梅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

药物似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她的体温不降反升。

她感到全身酸痛,仿佛被人用棍子狠狠地打过一遍。

关节疼得厉害,稍微动一下就钻心的痛。

头痛得像要炸开一样,太阳穴突突直跳。

“妈妈,你要不要再吃点药?”小雨坐在沙发边,紧紧握着妈妈的手。

“刚才已经吃过了,不能再吃了。”李梅虚弱地说道。

她知道药物过量的危险,但现在的痛苦让她几乎想不顾一切。

小雨用湿毛巾给妈妈擦额头,希望能让妈妈舒服一些。

“妈妈,你睡一觉吧,睡醒了就好了。”小雨轻声说道。

李梅点点头,闭上眼睛试图入睡。

但高烧让她的意识变得模糊,时而感到酷热难耐,时而又冷得直打哆嗦。

被子怎么盖都觉得不合适,盖上觉得热,掀开又觉得冷。

小雨一直守在妈妈身边,不时地用手摸摸妈妈的额头。

妈妈的体温一直很高,这让她非常害怕。

她想起班主任说过的话:如果家里有人发高烧,一定要及时就医。

但她也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去医院需要很多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李梅的状况越来越糟糕。

她开始说胡话,时而喊着小雨的名字,时而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妈妈,妈妈,你怎么了?”小雨被吓坏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李梅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看到女儿哭泣的脸庞,心中涌起一阵愧疚。

“小雨,别哭,妈妈没事。”她伸手想要擦掉女儿的眼泪,但手臂软得抬不起来。

深夜十一点,李梅开始出现剧烈的寒战。

她的牙齿不受控制地上下打颤,发出“咯咯咯”的声响。

整个身体都在颤抖,就像筛糠一样。

小雨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情况,她吓得魂不附体。

“妈妈,你别吓我!”小雨抱着妈妈,自己也跟着颤抖。

李梅想要安慰女儿,但她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

她蜷缩在沙发上,感觉自己的大脑像是被放在火上烤一样。

头痛得仿佛要裂开,每一次脉搏的跳动都让她痛苦不堪。

她开始感到恐惧,这种恐惧不是因为死亡,而是因为小雨。

如果她倒下了,小雨怎么办?

这个12岁的孩子还那么小,还需要人照顾。

她不能倒下,绝对不能。

但身体的痛苦让她几乎无法坚持。

小雨看着妈妈痛苦的样子,心如刀割。

她知道不能再等了,必须要寻求帮助。

她想到了隔壁的王阿姨,那是一个热心肠的中年妇女,平时对她们母女很好。

小雨轻轻地给妈妈盖好被子,然后跑出家门。

夜已经很深了,楼道里一片漆黑。

小雨摸索着走到隔壁门前,用颤抖的小手敲响了王阿姨家的门。

“王阿姨,王阿姨!”小雨一边敲门一边喊。

过了一会儿,门开了。

王阿姨穿着睡衣,头发乱蓬蓬的,显然是被吵醒的。

看到小雨哭红的眼睛,她立刻意识到出事了。

“小雨,怎么了?这么晚了还不睡觉?”王阿姨关切地问道。

“王阿姨,我妈妈病得很厉害,一直在发抖,我好害怕。”小雨哭着说道。

王阿姨听了立刻清醒过来,她披上外套跟着小雨回到李梅家。

看到李梅的状况,王阿姨倒吸了一口冷气。

李梅蜷缩在沙发上,脸色潮红,浑身颤抖,已经有些神志不清了。

“这不行,必须马上送医院!”王阿姨毫不犹豫地说道。

“可是......”小雨想要说什么,但王阿姨打断了她。

“没有什么可是的,人最重要!”王阿姨拿出手机,拨打了120。

“喂,120吗?我这里有个病人需要急救......”

救护车的警笛声在深夜里格外刺耳,也格外让人安心。

03

急诊科里灯火通明,值班医生是个三十多岁的男性,戴着厚厚的眼镜,看起来很有经验。

他的胸牌上写着“陈志华,主治医师”。

“患者多大年纪?什么时候开始发烧的?有没有其他症状?”陈医生一边检查一边快速询问。

王阿姨抱着小雨,代为回答:“38岁,下午开始发烧,现在已经39度多了,还有寒战。”

陈医生用听诊器仔细听了听李梅的心肺,心跳很快,呼吸也有些急促。

他又检查了李梅的咽喉,用手电筒照了照,没有发现明显的红肿。

“脖子有没有僵硬?”陈医生检查着李梅的颈部。

“不太明显。”他皱了皱眉头。

“先做个血常规、胸片和尿检。”陈医生开出了检查单。

护士推着轮椅过来,要把李梅推去抽血。

小雨紧紧跟着,一步也不愿离开。

抽血室里,护士找了半天才找到李梅的血管。

高烧和脱水让她的血管变得很细,护士扎了两针才成功。

李梅疼得皱眉,但没有力气呻吟。

小雨在一旁看得心疼不已,眼泪又开始往下掉。

“别哭,妈妈会好起来的。”王阿姨抱着小雨,轻声安慰着。

胸片检查时,李梅需要自己站着。

但她的腿软得像面条,根本站不稳。

护士只好扶着她,费了很大劲才完成检查。

一个小时后,检查结果陆续出来了。

陈医生仔细看着化验单,眉头越皱越紧。

“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很高,说明有细菌感染。”陈医生对王阿姨解释道。

“但是胸片显示肺部没有明显异常,尿检也基本正常。”

他的表情有些困惑,这种情况通常都能找到明确的感染灶。

肺炎、泌尿系感染、腹腔感染,这些常见的感染原因都被排除了。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王阿姨担忧地问道。

“现在还不清楚,我们先用抗生素治疗,观察一下情况。”陈医生说道。

他开出了广谱抗生素的处方,希望能够控制感染。

护士给李梅挂上了点滴,冰凉的药液顺着血管流入她的身体。

李梅躺在急诊科的病床上,意识时清时糊。

“妈妈,你会好起来的对吧?”小雨握着妈妈的手,声音颤抖着问道。

李梅努力睁开眼睛,看着女儿担忧的脸庞,心中涌起强烈的求生欲望。

“当然会好的,妈妈答应你。”她虚弱地笑着,用尽全力握了握女儿的手。

这个承诺不仅是对女儿的,也是对自己的。

她必须要好起来,为了小雨,也为了自己。

凌晨三点,李梅被安排住进了内科病房。

病房里还有两个患者,都是老年人,此时正在熟睡。

小雨坚持要陪着妈妈,王阿姨劝了半天都没用。

最终,医院破例让小雨在陪护椅上过夜。

王阿姨回家拿了毯子和换洗衣物,又给小雨买了一些食物。

“阿姨,谢谢您。”小雨懂事地说道。

“别客气,我们是邻居,应该互相帮助。”王阿姨摸了摸小雨的头。

“你妈妈一定会好起来的,你要坚强一点。”

小雨点点头,趴在病床边,守着妈妈。

她多么希望妈妈能快点醒来,快点好起来。

她还有很多话想对妈妈说,还想和妈妈一起看电视,一起做作业。

她不能失去妈妈,绝对不能。

第二天早上,阳光透过病房的窗户洒在李梅的脸上。

她缓缓睁开眼睛,看到小雨趴在床边睡着了。

小小的身躯蜷缩在椅子上,看起来那么瘦弱无助。

李梅想要伸手摸摸女儿的头,但胳膊还是软得抬不起来。

主治医生刘建国来查房了。

他是个五十多岁的资深医生,在这家医院工作了二十多年,见过各种疑难病症。

“昨晚用药后感觉怎么样?”刘医生温和地询问。

李梅努力让自己清醒一些:“还是很难受,头还是很痛。”

护士刚刚测过体温,仍然是39.2度。

这让刘医生感到意外,通常情况下,广谱抗生素应该会在12小时内开始起效。

但李梅的体温不但没有下降,炎症指标似乎还在上升。

“我们需要做一些更详细的检查。”刘医生若有所思地说道。

他开出了血培养、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单。

小雨醒来后,看到妈妈还在发烧,眼中又涌出了泪水。

“妈妈,你怎么还不好?”她委屈地问道。

“妈妈很快就会好的,你不要担心。”李梅安慰着女儿,但心里也开始忐忑不安。

为什么吃了药还不见好转?是不是病情很严重?

王阿姨一早就来了医院,还带来了小雨爱吃的包子。

“小雨,你要吃点东西,身体才有力气照顾妈妈。”王阿姨劝说道。

小雨不愿意离开妈妈身边,王阿姨只好在病房里陪着她吃早饭。

上午,李梅被推着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之间穿梭。

抽血、做心电图、拍片子,每一项检查都让她疲惫不堪。

小雨一路跟着,看着妈妈被各种仪器检查,心里充满了恐惧。

她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检查,是不是妈妈的病很严重?

下午,检查结果陆续出来了。

让医生们更加困惑的是,除了白细胞持续升高和炎症指标异常,其他检查都显示正常。

心脏没问题,肝肾功能也正常,血培养还在等待结果。

“这很奇怪。”刘医生和同事们讨论着病情。

“明明有严重的感染,白细胞都接近2万了,但就是找不到感染源。”

住院医师小李建议道:“会不会是某种特殊的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通常不会导致白细胞这么高,而且中性粒细胞比例这么高。”刘医生摇头。

护士长也参与了讨论:“我见过类似的病例,后来发现是腹腔内感染。”

“但是患者腹部检查没有异常,CT也没做。”

“要不做个腹部CT?”

刘医生考虑了一下,点头同意了。

李梅被推去做CT检查,小雨在外面焦急地等待着。

一个小时后,CT报告出来了。



结果让所有人都失望了——腹部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刘医生看着厚厚的病历,陷入了沉思。

从医这么多年,他很少遇到这样的病例。

明明有明确的细菌感染征象,但就是找不到感染的原因。

李梅的白细胞指标还在继续上升,体温依然高烧不退。

如果再找不到原因,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细菌感染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导致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医生们加大了抗生素的剂量,但效果依然不明显。

傍晚时分,李梅开始出现新的症状。

她感到恶心想吐,食欲完全消失。

护士给她送来晚餐,她看一眼就想吐。

“妈妈,你要吃一点东西,不然身体怎么能好?”小雨着急地劝说着。

“妈妈实在吃不下,你别担心。”李梅虚弱地说道。

小雨看着妈妈日渐憔悴的脸庞,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她多么希望自己能替妈妈生病,让妈妈快点好起来。

夜幕降临,病房里其他患者都安静下来。

小雨趴在病床边,看着妈妈痛苦的样子,眼泪又开始往下流。

“妈妈,你一定要好起来,我不能没有你。”她在心里默默祈祷着。

04

第三天上午,医院决定进行大规模的专家会诊。

这种会诊通常只有在疑难危重病例时才会启动。

内科、呼吸科、感染科、消化科、妇产科、外科的主任们齐聚一堂。

会议室里坐满了专家,大家都在认真讨论着李梅的病情。

“患者李梅,38岁,持续高热三天,白细胞达到22000,明显的细菌感染征象。”刘医生详细汇报着病情。

“已经做了胸片、腹部CT、尿检、血培养等各项检查,都没有发现明确的感染源。”

呼吸科主任首先发言:“从胸片看,肺部确实没有问题,可以排除肺炎。”

感染科主任皱着眉头:“血培养结果还没出来,但从症状看确实像是细菌感染。”

消化科主任建议:“要不要做个胃肠镜检查?”

“患者没有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能性不大。”

外科主任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外科感染通常都有明确的局部症状,这个病例不太像。”

讨论进行了半个多小时,专家们各抒己见,但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

最后,妇产科的王主任发言了。

她是个四十多岁的女性,在妇产科工作了二十多年,经验丰富。

“我们要不要考虑妇科感染的可能?”王主任提议道。

“盆腔炎、附件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全身感染。”

刘医生点点头:“这个建议很好,我们确实应该排查一下。”

会诊结束后,决定给李梅做妇科检查。

但当王主任来到病房时,李梅却拒绝了。

“我没有妇科的不舒服,应该不是那里的问题。”李梅虚弱地说道。

在她的观念里,妇科检查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能避免就避免。

而且,她真的没有感觉到下身有什么异常。

“李姐,为了确诊,我们需要全面检查。”王主任耐心地解释着。

“有些妇科炎症在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但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

小雨在一旁听着,虽然不太明白医生们在说什么,但她希望妈妈能配合治疗。

“妈妈,你就让医生检查一下吧,这样才能快点好起来。”小雨劝说道。

李梅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

“那好吧,如果能帮助诊断,我配合检查。”

护士拉上了病床周围的帘子,确保患者的隐私。

李梅按照要求脱下了下身的衣物,躺在了检查床上。

小雨被护士带到了病房外面,虽然她很想陪着妈妈,但这种检查不方便旁人在场。

检查室里只有张晓雯和两个护士。

明亮的检查灯被打开,强烈的光线照向了检查区域。

而与此同时,王主任的动作突然停住了。

她的眉头紧紧皱起,表情变得异常严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