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经常被人问:“遇到想自杀的来访你怎么办?你怕吗?”
说实话,我不怕。
有自杀念头的来访主动求助心理咨询,或虽然被动但同意尝试心理咨询,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他对生存还抱有一线希望。
如果把意图自杀者比作在悬崖边徘徊、即将跃入深渊的马,这一线生的希望,就是咨询师悬崖勒马的缰绳。
抓缰绳的人自己要先稳住,才有可能牢牢抓住缰绳,确保马的安全,并让马感受到你牵拉的善意和力量。确保安全之后,千万别急着往回拽,得给马足够的时间去缓冲、适应。
当马放弃对抗,它自己就会回头。
急于求成,使用蛮力拽马,表面上看成效更显著,但心不甘情不愿的马很可能趁人不备,二次奔向悬崖,或在被拽的途中咬断缰绳,毅然决然跳进深渊。
永远都不要去刺激一个想要自杀的人!
也不要试图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说服他们。也许压垮他们的,恰恰就是你所强调的那些道理和责任。
与他们共情,设身处地理解他们,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才是最佳选择。
一位朋友讲述她的经历时说:“我很小就遭受母亲的身体虐待和语言暴力。9岁那年,再一次被母亲痛打后,我哭着对姐姐说我想自杀。姐姐紧紧抱住我,抚摸着我身上的淤青,眼里满是同情。但她并没鼓励我的想法,只是一个劲念叨‘等你长大就好了,长大就不挨打了。你一定会长大’。姐姐的话给了我希望,以后每当有自杀念头冒出来,我就格外盼望长大。如今我长大了,离家千里之遥,记忆里的痛虽然还在,但已不能影响我的生活。”
这位姐姐,简直太有心理咨询师的天赋!不仅共情到位,还给妹妹描绘了一个可期可盼的未来。
假如姐姐当时说:“你要理解妈妈,她打你也是为你好。”
或者说:“谁让你不听话?打死活该!”
或者说:“烦死了,每次都找我哭诉,我能有什么办法?”
或者说:“哪个孩子不挨父母打?你也太小心眼了!”
或者说:“一顿打而已,既没死又没残,有啥好哭的?”
诸如此类不痛不痒、雪上加霜、浇灭希望的话,都有可能成为妹妹深陷绝望的催命符。
仔细回忆一下你身陷困境时,别人是否对你说过类似的话,让你如鲠在喉,有苦难言?
反思自身,当他人求助时,我们是不是也在无意中说了些适得其反的话,让他人更加失望?
以前不懂,没有人提醒,好心办坏事也常有。
现在你懂了,体验了,也反思了,以后说话是不是可以更谨慎些?
没接触过心理学的你,最起码牢牢记住两个关键词:共情,希望。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放下自己,不急于表白个人观点,而是努力去看见对方,认真而耐心地倾听,用心感受他的痛苦,有助于你更好的共情。
通过倾听了解他,搞清楚事情原委,挖掘他潜在的愿望,针对这个愿望给他描绘一个看得见的希望,他才会有努力活着的方向。
比如上文例子中的妹妹,其愿望很简单,就是不再挨打。姐姐描绘的希望也简单可见,只要长大就不会再挨打。
一位糖尿病晚期的失明患者,忍受不了疾病折磨,欲自杀。丈夫对她说:“我们还有好多方法可以试,临床上也在不断地研制新药。糖尿病不是绝症,耐心等一等,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患者信任她的丈夫,鼓起了生命的勇气。
一位男子中年破产,几近崩溃。朋友对他说:“我知道,这件事对你打击很大。但请你冷静下来想想,你失去的只是钱财,而不是挣钱的本事。只要本事在,你完全可以卷土重来。”这句话,点燃了男人重振旗鼓的雄心,他开始积极准备东山再起。
一位老人,百病缠身,卧床不起。她心灰意冷,天天念叨“久病床前无孝子”,寻死觅活,搞得家人无所适从,心情低落。
伺候老人,怕的不是端屎倒尿苦脏累,而是老人的坏情绪会传染,让伺候他的人心累。
老伴很清楚这一点,推心置腹劝解道:“你生活不能自理,内心特别无助,生怕被我和孩子们嫌弃对吗?但实际上,我们都在千方百计照顾你。即便躺在床上动不了,你也是我掌柜的,是我的主心骨。你一定要好好活着,遇上事我还等你拿主意呢。”老人瞬间找到了存在感,心里敞亮起来,脸上有了笑意,孩子们也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所以,很多流露自杀意图的人,其实在期待一双坚强有力的手,把他们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与他们共情,给他们希望。只要方法得当,他们大概率都能回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