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731》的预告片网络上发布之后,那股来自历史深处的沉重与震撼,让无数观众瞬间被拽入那段黑暗且残酷的岁月。仅仅是预告片中呈现的片段,就足以让人揪心、愤怒,大家对正片的期待值更是拉满,想象着走进影院后,将会被怎样更强烈地冲击心灵。
然而,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黑子似乎无处不在,如同隐藏在暗处的幽灵,随时准备对任何热门事物发起攻击。
《731》也未能幸免,这次他们盯上的,竟是预告片中一位日本少佐女军官。这些黑子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开始大肆炮轰,什么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一股脑扣上,还吐槽电影质感像网大,甚至连服装造型也被批得一无是处,说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完全不搭边。
咱先把这些黑子的言论放一边,来看看预告片中另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细节—— 日军手中抱着的那个婴儿。
一般人看到这画面,第一反应可能觉得是个定制的仿真娃娃,毕竟在影视拍摄中,这种情况很常见。事实上,剧组一开始确实也是这么操作的,他们精心定制了仿真娃娃,满心期待能通过它来呈现那段罪恶历史中的这一残酷场景。
但问题来了,当拍摄开始,大家发现这仿真娃娃无论怎么摆弄,都缺了那么一股劲儿。它没有生命的灵动,没有婴儿那种脆弱感,在镜头里显得格外生硬,完全无法真实还原当年那令人心碎又愤怒的一幕。
拍摄进度不等人,就在剧组陷入两难之时,导演赵林山做出了一个大胆且令人敬佩的决定—— 让自己出生仅十余天的宝宝进组。
想象一下,那可是在零下二十度的冰天雪地中拍摄啊,一个裹着薄薄襁褓的小婴儿,就这样出现在镜头前,为我们揭开那段毫无底线的罪恶。导演赵林山为了这部《731》,真的是拼了,把自己的孩子都 “贡献” 出来了,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
有人可能会质疑,让这么小的婴儿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拍摄,会不会太残忍了?但大家别忘了,剧组肯定是做好了充分的保护措施,在确保宝宝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才进行这样的拍摄。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不正体现了剧组对电影品质的极致追求吗?他们不愿意将就,不愿意用一个效果不佳的仿真娃娃来糊弄观众,而是想尽办法,哪怕困难重重,也要呈现最真实的历史场景。
回过头来再说说那些黑子。就因为预告片中一个日本少佐女军官角色,就全盘否定整部电影,这逻辑简直荒谬至极。
先不说电影创作本身就有一定的艺术加工空间,只要大的历史框架和核心事件是真实的,就不能轻易被扣上歪曲历史的帽子。而且,历史资料浩如烟海,谁又能保证我们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细节呢?说不定在那些未被发掘的档案里,就有着关于女性在当时特殊角色的记录呢。
再看看电影制作团队为了这部《731》付出的心血。导演赵林山花了整整八年时间筹备,两年时间查阅超百万字的文献资料,哈尔滨图书馆藏的731部队原始实验报告、幸存者的口述实录、国际军事法庭的庭审记录,全都被他翻了个底朝天。
剧组里的金馆长,研究细菌战31年的专家,对电影里的实验器械、档案文件严格把关,要求都能在罪证陈列馆找到对应实物。
姜武为了饰演好劳工领袖,短期内减重15公斤,还专门学习东北方言里的 “劳工黑话”,在片场坚持只吃半饱、赤脚行走。王志文为了演好日本军医,研究东京医科大学保存的军医日记,模仿日本军人发声方式,还跟心理医生合作构建角色内心世界。
就凭这些,电影《731》的诚意和用心就可见一斑。再想想导演那出生仅十余天就进组的宝宝,为了呈现历史真实,整个剧组都在全力以赴。
那些黑子们,在毫无根据地质疑和抹黑时,难道良心不会痛吗?电影还未上映,就仅凭一个预告片,就下如此武断的结论,实在是让人不齿。
《731》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电影故事,更是一段沉重的历史记忆。它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伤痛,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而电影制作团队的努力和付出,也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尊重和期待,而不是被黑子们毫无根据的言论所误导。
让我们暂且放下偏见,等待电影正式上映,去影院亲身感受那段历史的真实与震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