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真正步入了“油电共生”的时代。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了1565.3万辆,同比增长了11.4%。其中新能源车销量达到了693.7万辆,渗透率44.3%。
从市场反馈来看,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各占据着半壁江山,曾经泾渭分明的两种车型,如今颇有些殊途同归的感觉。毕竟当市场竞争从单极爆发转向多线协同,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汽大众作为在华发展超过40年的合资品牌,深刻意识到了市场的变化之大,于是当其它品牌还在犹豫要不要为新能源而改革时,上汽大众果断释放了一个信号:油车、电车,我全都要!
今年1-8月,上汽大众累计销售接近70万辆,稳居合资品牌第一阵营。尤其8月份单月销量突破9万辆,环比增长9%,为其全年业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成绩绝非偶然,而是企业长期坚持“油电同进”战略、稳步推进双线发展的成果。
●电气化布局要看“高度”,也要看“精度”
首先在电动化方面,上汽大众显得冷静而务实。
事实上,上汽大众很早就明确了多技术路线并行的全势能竞争新布局,而不是盲目的押注单一能源车型。根据规划,到2026年,上汽大众将推出6款新能源车型,覆盖纯电、插电混动和增程式三大类别;到2030年,全新新能源车将超过20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汽大众在电气化领域的布局强调“技术包容性”,在动力总成的选择上,既会把纯电作为发展重心,也不会忽视插混和增程的重要性。在产品层面,上汽大众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实际使用场景,提供多元化的动力选择。
在豪华车市场,上汽奥迪成为其电气化战略的关键一步棋。
成都车展上,上汽奥迪旗下豪华电动品牌AUDI首款量产车型奥迪 E5 Sportback凭借极具竞争力的预售价和大量本土化创新,成为豪华电动市场的一匹黑马。该车型不仅代表上汽大众在豪华电动车细分市场的破局,更是奥迪全球技术资源与中国本土研发能力深度融合的象征。
而真正支撑这些产品亮相的,是上汽大众近年来持续推进的系统性变革:从研发、供应链到生产制造和人才组织,上汽大众都已率先进入“合资2.0”阶段,实现“在中国,为中国”和“中外双方美美与共”的转变。
●燃油车要实力,也要智力
如果新能源车是志在未来,那燃油车就是赢在当下。燃油车在新时代该如何变化,已经成为了所有合资车企面临的重要课题。上汽大众给出的答案是,要借助智能化技术重新激活产品力,打造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燃油车。
2025年1-7月,上汽大众燃油车市占率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个百分点,达到8.8%。
主力车型朗逸、帕萨特、途观继续领跑各自细分市场,其中朗逸8月终端销量超过了2.4万辆,在A级燃油车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帕萨特家族8月终端销量近1.9万辆,稳住了其在中高级轿车市场的地位;途观家族则是凭借途观L和途观L Pro,两车协同在8月份拿下了超1.8万辆的成绩。
这里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上汽大众的Pro家族,目前囊括了帕萨特Pro、途观L Pro、途昂Pro。
它们在延续了德系品质动力总成可靠性的基础上,大幅提升了座舱的数字化体验,其智能化表现与新势力车型如出一辙,收获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此外,上汽大众还推出了“一口价”政策和“整车终身质保”等服务,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的选购门槛与售后顾虑,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信任。
上汽大众的转型路径,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合资企业提供了一个新方向:它没有全盘否定燃油车的积累,也未陷入电动化的狂热冒进,而是在坚守中进化、在创新中平衡。
上汽大众之所以能够在销量层面稳住阵脚,不仅在于其选择了“油电同进,油电同智”的战略方向,更在于其深厚的企业韧性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响应。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制造与数字创新之间,上汽大众正走出一条可长期发展的道路。
未来真正可持续的竞争,从不是单一产品和技术路线的胜利,而是整体综合能力的输出。上汽大众正在用它的实践,定义一家传统车企在新时代该有的样子——理性、包容、始终向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