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演员赵立新大概没想到,自己会在巅峰期突然摔得这么惨。
那时候他正火着,《芈月传》《芳华》《突围》一部接一部,演技被吹上天,“老戏骨”成了他的标签。
可人一飘,就容易忘形。
2019年4月2号,赵立新冷不丁在微博上扔出一个问题:“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问题本身不算离谱,离谱的是后面的操作。
有网友好心提醒,说这是民族伤疤、不能乱碰,他倒好,不但没收敛,还补了一句更刺眼的:“那紫禁城呢?是忘了,还是没带打火石?”
这话一出,很多人坐不住了,怒问:你把国耻当段子?但这还只是开头。
没过几天,他再次发文:“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文物?还没烧故宫?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吗?”
这下可真炸了锅,网友直接怼:你是在给日本侵略者洗白?
可赵立新像是刹不住车,又转发了一篇文章,里头提到“南京大屠杀是因为日军攻城太久、情绪暴躁”,而北平是“和平占领”,所以没破坏。
这种论调,彻底点燃了舆论。
谁不知道1937年南京三十万冤魂的血未干?谁不知道故宫文物早在1933年就开始南迁、来不及运走的也被劫掠一空?
他竟然用轻飘飘的几句话,试图重新“解释”历史。
尽管他后来紧急删文、道歉,说“表达有歧义”、“我永远是中国人”,可没人买账。官媒集体发声批评,他参演的剧连夜AI换脸,事业彻底崩盘。
一个“老戏骨”,就这样亲手毁掉了自己的舞台。
很多人最初觉得,赵立新是不是只是“一时糊涂”?但仔细看他说话的逻辑和时机,恐怕没那么简单。
他可不是什么没文化的明星。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俄罗斯留学、瑞典籍身份,常被媒体称为“学者型演员”。
可偏偏是这样一个人,却提出一系列扭曲历史的问题。你说他完全不懂?我不信。
更可能的是,他陷入了一种“认知偏差”,自以为站在更高维度“反思历史”,实则脱离了民族情感与历史真相。
这种心态在很多所谓“精英”身上并不少见,以为用理性包装争议,就可以随意质疑集体记忆。
但历史事实不容混淆黑白,尤其是侵华战争这段血泪史,南京大屠杀、细菌战、三光政策……哪一桩不是铁证如山?可赵立新却轻描淡写地用“日军情绪暴躁”来解释,这已经不是无知,而是对历史的亵渎。
他可能本想显示自己“有见解”、“敢发声”,却暴露了对中国近代史的严重陌生,甚至是对民族情感的冷漠。
这种疏离感,或许也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赵立新很早就公派留学,后来加入瑞典籍,常年在海外生活。距离,让他忘了有些伤口,不能碰;有些底线,不能试探。
有人说:“演员就好好演戏,别瞎发表意见。”这话虽然直白,却点出了一个关键:公众人物的话语,是有重量的。
你越是知名,说的话就越容易被放大、被信任。
赵立新以往的形象是“专业、深刻、有文化”,所以当他抛出那些问题的时候,是带着迷惑性的。一旦话题涉及历史、国家、民族,就绝不是个人观点那么简单,而是可能影响一大批人的认知。
这不是限制言论自由,而是强调责任意识。
你当然可以讨论历史,但前提是尊重事实、敬畏伤痛,而不是用调侃的语气、轻浮的假设,甚至替侵略者找补。
尤其令人失望的是,赵立新后来回应称“我骨子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但血统不是护身符,立场才是试金石,如果他真的从心底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就不会用这种方式伤害同胞的感情。
艺术成就和人品修养,从来不是一回事。戏演得好,不代表德能配位。真正的“老戏骨”,不该只在镜头前扮演角色,更应在生活中守住本分。
如今,赵立新消失了。
虽然没有官方封杀、没有强制退圈,但观众用抵制表态,资本用换脸止损。这就是舆论场的自然选择,一个触犯民族情感的公众人物,不值得继续站在台前。
名利和地位,从来不是肆无忌惮的资本。越是站在高处,越该谨言慎行,尤其是历史与民族的问题上,没有任何试探的空间。
因为那是先辈用血与命换来的集体记忆。我们可以反思、可以进步,但绝不能美化侵略、淡化苦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