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红书上冒出一个热词:夸克忘了我们。
一群在华留学生集体喊话,有人写长文控诉,有人跑去应用商店打一星,有些看不过去的网友还直接在政府网站留言投诉,说留学生也是学生,希望官方纠正这种行为。更有闲得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好事者,专门跑去建了个站点,收集大家的心声。
他们为什么愤怒?并不是因为夸克伤害了谁,而是因为在同一间教室里,中国同学可以轻松领取夸克送出的AI会员,而他们因为没有学信网认证,被挡在了福利之外。
查了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先是前段时间,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等几个国家大使在采访中点名夸了DeepSeek、夸克等产品,说这些中国的AI产品可以让留学生学习更容易。
然后在前几天,夸克搞了一个“教育计划”,惠及全国近2000万教师和5000万大学生。详细的就不说了,总之有一些会员权益和福利。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有学信网认证。这个就难住了留学生,也让他们集体破防了。
夸克搞活动时,是否有义务去考虑到外籍人士的感受,这个话题,暂且不谈。真正值得注意的是,留学生之所以会为这样一件小事情绪爆发,并不是在乎那几十块钱的会员,而是他们在中国的日常里切身感受到的便利,与他们熟悉的国外体验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我近几年生活在加拿大,对这种落差体会更深。ChatGPT很强大,但在绝大多数生活场景中,你完全感受不到AI 的存在。
去超市结账,要么刷卡,要么插卡输密码,一旦出故障,还得掏现金补救。办个驾照,要提前预约,往往等上几个星期,轮到你时还得带着厚厚一叠纸质材料。政府很多部门至今没有实现无纸化,纸和笔依然不可替代。去银行办业务,一份份合同翻页签字,像是回到了二十年前。孩子学校的通知,也常常是要家长手写签名的表格,用书包带来带去。
医疗体验更是如此。普通人看个病,有时要等上几个月。很多时候,必须亲自跑一趟诊所,把纸质单据交到柜台,哪怕只是开一个最常见的证明。
更让人头疼的,是沟通方式。许多服务,明明可以在网页或APP上提交,却只能打电话排队,等上几十分钟,最后接通的往往是一位外包到印度的客服。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让人不得不一遍遍确认和重复。等半天,问题还没解决,只是被转到另一个邮箱、另一个电话。
这还是发达国家加拿大的情况。至于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数字化水平就更落后了。正因如此,留学生们在中国体验到各类便捷的服务时,心理落差才会更大。
反观中国,AI走的是另一条路。它不谈宏大叙事,而是直接扑到最具体的需求上。更重要的是,它背后连着一整套无缝衔接的数字生活。扫码付款已经成了肌肉记忆,点外卖半小时送到,快递今天下单明天就到,共享单车随处可借,从街边小摊到政务服务,都能被同一个App打通。AI在这里,不是孤立的功能,而是整套顶配体验中的一个环节。
这种差异,并不仅仅是技术高低的问题,更是制度和文化选择的结果。西方更看重隐私和规则,每一次新服务上线都要经过严格审查,效率难免打折。中国则更务实,允许快速试错,把便利推到极致。两种选择,各有优劣。
中国人什么都愿意尝试,喜欢尝鲜,社会也愿意承担风险。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早已超越经济政策,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正因如此,中国能涌现出那么多极具活力的公司,也能在极短时间里完成世界难以想象的实验。
这次的夸克事件,事情不大,却很典型,它让人看到一种微妙的反转正在发生。过去二十年,中国人拼命翻墙,用谷歌、脸书、油管,仰望硅谷的自由与先进。今天,美国人的科研与创新依然强大,但在许多关乎日常的场景里,中国已经从追随者变成了引领者。
这种领先,不是某一家公司的光鲜,而是长期积累的制度效率、社会组织力与无数普通人辛苦付出的结果。
从仰望别人,到被别人注视,这是一个转折。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当世界看过来时,我们要展现的,不只是快与便利,而是一个更成熟、更自信的中国数字社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