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都没攻克的世界难题,却被中国一老头突破,
国家奖励1000万,他还一分不要,全捐了。
这个老头到底是何方神圣?他后来又过得如何?
回到2024年,中国一款新型火炮再次惊艳世界——打得远比欧美同款更远、更准,而突破这一技术难题的,是中国一位年近90的老专家:王泽山。
1935年,王泽山出生在吉林市,那时东北还笼罩在战乱阴影下。他亲眼见过敌机飞来轰炸,也听过父亲教导他“有国才有家”。抗美援朝时期,前线战士用生命守护国家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
19岁那年,王泽山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火炸药专业”。
当时火炸药专业是全学校最冷门的,实验危险、研究辛苦,没几个人愿意学。老师问他为什么选这个,他回答得很干脆:“国防弱,就会被人欺负。我想让中国的火药重新站起来。”
毕业后,王泽山把家安在了实验室旁,一待就是60多年。
上世纪80年代,国家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和平时期储备的火炸药每年有上万吨到期,以前要么露天焚烧,要么深埋地下,不仅污染土地,还容易引发爆炸。当时美俄也有同样的困扰,投入重金研究却没找到好办法。
王泽山主动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有一次调配药剂时,试管突然喷出火焰,烧到了他的手背,他简单包扎后,第二天又准时出现在实验室。
就这么熬了五年,他还真找到办法了,让废弃火炸药变成了可用的军民产品,这项技术后来还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解决了废料问题,他又盯上了新难题。中国疆域辽阔,从东北的零下30度到海南的零上30度,温差能差出60度,而传统火炸药受温度影响大,低温时威力不足,高温时又容易失控。
为了研发不怕冷热的火炸药,他带着团队跑到新疆、海南做实地测试,在沙漠里顶着烈日记录数据,在雪地里裹着棉袄观察药剂反应。
1996年,这项技术终于成功,咱国家的火炮不管在什么天气里,都能稳稳发挥作用,他又拿了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最让国际同行惊叹的,是他在等模块装药技术上的突破。长期以来,各国要提高火炮射程,要么加粗炮管,要么增加膛压,可这样不仅成本高,还容易让火炮寿命缩短。
王泽山偏不按常理来,天天对着火药配方琢磨,跟学生一起熬了无数个通宵,改了上百次配比。终于,他找到窍门——通过优化火药的分子结构和装药方式,不用改炮体,射程直接提了20%!
这一年,王泽山第三次站上国家科技奖的领奖台,成为火炸药领域独一无二的“三冠王”。
2021年,王泽山把国家奖励的1050万奖金,全部捐给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泽山育才基金”。
有人问他“怎么舍得把这么多钱捐出去”,他笑着说:“我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把钱给年轻人搞研究,才能让火炸药技术一直强下去。”
从童年见证国家积弱,到用60多年啃下美俄都没解决的难题,再到把奖金捐出去培养后人,王泽山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却用一辈子的坚守,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