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青铜器
青铜器是指用铜和锡等金属合金制成的器物,青铜器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学者们将普遍制作和使用青铜工具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代开始进入青铜时代。严格地说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在约4000年前出现的,它比西亚晚了2000年,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中国的青铜器是受到西亚的影响,中国的青铜器在器型,纹饰和铸造工艺上都独具特色,考古发掘出土商、周时期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是中国先民对世界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最好证据。
夏商周时期正处在"青铜时代",在这期间,中国青铜器的冶铸技术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形成期(从商代中期以前算起),青铜陶范熔铸技术都形成在这一阶段。第二阶段为鼎盛期(从商中期至西周初期),大量精美,复杂的青铜重器都产生于这一阶段,代表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制作技术。第三阶段为延展期(西周中期以后),这阶段冶铸的规模和分布都有所扩大。
在青铜出现以前,人类有过一个使用铜器的时代,即利用自然界中的红铜,这种铜虽具有可展性但其硬度却不及石头。在熔铸红铜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掺入一些杂质可改变铸件的性质,如可降低熔点,增加硬度,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改变合金成份的比例,以适应不同用途的需要,青铜器就产生了。
《汉书.郊祀志》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考古学资料表明距今约4000多年前齐家文化中,有较多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多采用冷锻法,单范铸造和简单的合范铸造,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
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礼器(也包含饪食器和酒器),主要有:鼎、鬲、簋、盨、軎、敦、豆、盂、爵、觚、壶、尊、卣、方彝、觥、铙、钟、钲等;二类是兵、车器,包括戈、戟、矛、铍、钺、刀、剑、匕、弩机、关镞、胄、軎、辖、轭、当卢、銮铃、马衔等;三类是生产工具,包括耒、耜、铲、锛、锄、镰、斤、凿、锯等。
礼器是这时期等级制与权力的象征,在制作技术上它往往可代表当时最高的水平。1939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著名司毋戊鼎,系商代重器,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重875公斤,高133厘米,其纹饰也颇具代表性,如口沿下饰浮雕式的饕餮纹,耳饰虎噬人首纹,四角有突出的扉棱,显示出高超的铸铜技术和规模。第二阶段青铜纹饰除饕餮纹外还有凤纹、鸟纹、云雷纹、几何纹、乳钉纹、环带纹、象纹、鱼纹等,有的还嵌上铜和绿松石,十分华贵典雅。第三阶段的青铜器纹饰趋于简朴,却含长篇铭文、纪录了西周时期一些重要史实如西周晚期的虢季子白盘,盘内底有铭文8行共111个字,记述了虢季子白在对ǎ狁的一次战争中斩敌首五百,俘虏五十人,后受到周王的赏赐的史实,器物上的铭文往往是研究这时期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依据。
1.青铜熔炼
青铜熔炼前需开采矿石,开采的矿石一般需要就地冶炼,炼好的铜运到铸铜作坊后,再掺入铅锡等熔成合金、铸造器物,近年来较早期的冶铜作坊遗址有所发现。1975年在河南临汝煤山遗址第二文化层龙山文化时期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冶铜的坩锅残片,其中较大的一片长5.3,宽4.1,壁厚约1.4厘米,红烧土质,上面有6层炼铜液,每层厚约0.1厘米,化验结果为含铜95%的红铜。说明早期的冶铜是在坩锅内进行的。商代也使用这种坩锅,有的用陶土作胎,内外糊上一层草拌泥,有的全用草拌泥制成,为了避免热量散失,人们还把坩锅放在地炉里。
2.青铜配方
青铜器作为一种合金,其成份及其比例是较难把握的,但却是十分关键的,各类器物的用途不同,对器物硬度的要求也不同,这就取决于青铜的配方。大约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人们找到了一套适当的青铜配方,并把它纪录下来。《周礼.考工记》中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可归纳列表如下:《考工记》虽成书较晚,但它纪录下来的经验规律是由来已久的,如商代的司母戊鼎,经过化学分析其配金的成份是: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其中锡、铅合金计为14.43%,与《考工记》中所叙的钟鼎标准刚好相合,说明六齐规律是对商、周青铜器合理配方的总结,它还是对于不同用途的合金成份配置的一种科学依据,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方,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3.青铜铸造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主要采用范模铸法,其过程大致如下:首先需要用泥做出所铸器物形状的一个实心模型,它通常被称为内范,当被凉成半干时,用笔绘出花纹,再用雕刀刻出凹入的部分花纹,如花纹是凸起的,则用泥沾出凸起的部分。内范完成后,再根据内范做出泥外范,其制法是用澄滤过的细泥,拍成泥片贴在内范外,用手按压,使模上的花纹全部印在泥片上,因为一次翻成大块的外范无法脱模,所以需采用分块的翻法翻出后再趁湿拼合,块范拼合成大块,有时会发生微小的错位,块范与块范之间还需要做好接合的三角形子母榫,外范完成后再把内范刮去一层厚度,这层厚度就是要浇注青铜的厚度。内,外范做成后使之慢慢阴干,当完全干燥之后,再在炉中用进行焙烤,据分析,火焙烤的温度约在600℃左右,成为一种软陶质,过高的焙烤温度会使泥范大量收缩变形,经过焙烤后,泥范成为陶范。陶范上留有注口,大型的青铜器陶范上还要做排气和排渣的冒口。经过焙烤的内外陶范对合后涂泥加固,在浇灌铜液前要进行预热,以确保青铜溶液迅速流到待浇的每一处空隙而不会形成不均匀的凝固和冷隔,浇铸时器物是倒置的,待青铜溶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一件青铜器就制成了。
分铸法是对范模法的一个发展,至迟产生于第二个阶段,这种技术多用于需要分别铸出几个部件,而后经过焊接或铸合使其再合为一体的器物,如司母戊鼎一次是不可能浇铸出来的,鼎的身耳足等各部分,都需要分铸出来后再合铸在一起,完成这样一件器物是需要数百人的通力协作。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