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泡上三四个钟头,这个时间刚好够处理粽叶。粽叶要选宽大些的,洗净后最好用热水烫一遍,这样既杀菌又能增加韧性。包的时候不容易破裂。每片叶子正反两面都得仔细擦洗,叶柄根部那里经常藏沙子,得多冲几下。
取一片粽叶在手中,中间对折形成锥形。底部一定要捏紧,不然米会漏出来。左手握住锥形底部,右手往里面填米。先铺一层糯米,再加两三颗红枣。红枣最好选去核的,吃起来更方便。然后再盖一层糯米,压压实。但别太满,留出约一指的空间,因为糯米煮熟后会膨胀。
粽叶往下折覆盖住米料,两侧的叶子往内收。顶部多出来的部分顺势折向一侧。整个过程要快而稳,不然容易散形。最后用棉线捆扎,绕两三圈系紧。线绳不要勒得太紧,否则煮的时候米粒无法充分膨胀。但也不能太松,否则煮着煮着就散开了。
锅里加水,水量要没过所有粽子,盖上锅盖。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保持沸腾状态煮上两三个钟头。期间得注意水位,如果水少了得及时加开水。千万别加冷水,突然降温会影响糯米口感。煮到差不多时捞一个出来拆开看看,米粒完全透明没有白芯就熟了。
捞出的粽子放在漏盆里沥干,稍微晾凉再吃。热着吃固然软糯,但放凉些口感更Q弹。剥开粽叶的时候能闻到清香味,糯米裹着枣甜,简单却扎实。一次可以多包些,冻起来能吃很久。蒸着吃或者煎着吃都行,煎的话外皮会变得焦脆,又是另一种风味。
粽叶如果一次用不完,可以晾干收起来下次再用。但复用之前得重新泡软洗净。糯米最好选圆粒的,黏性比长粒的更好。泡米的时间不要太长,否则煮出来会太软烂。四五个钟头足够了,夏天温度高的话甚至可以缩短些。
煮粽子的火候是关键,一直大火容易把水烧干而米还没熟。保持中小火慢煮才能里外一致。高压锅当然更快,但传统做法还是推荐普通锅慢煮。味道确实不一样。拆线的时候小心烫手,最好用剪刀剪开。棉线可以保留下来重复使用,洗洗晾干就行。
吃不完的粽子冷藏能放三四天,冷冻的话两个月没问题。再加热时蒸一下最好,微波炉容易让边缘变硬。蒸的时候表面洒点水,保持湿润度。喜欢甜口的可以蘸白糖或者蜂蜜,其实原味的就足够好吃。红枣自带甜味,不需要额外加糖。
包粽子其实没那么难,多试几次就能掌握手法。一开始包得丑没关系,煮完都一样好吃。重要的是捆扎扎实,煮的时候才不会散开。社区里老人家包得快,一分钟能包两三个。熟能生巧罢了。自己做的粽子料足实惠,比买的更合口味。
煮粽子的水别倒掉,可以用来浇花或者洗碗。据说能去油污,没验证过但反正不浪费。厨房里弥漫着粽叶香气,感觉挺温馨的。孩子老是围着锅转,问什么时候能吃。揭开锅盖那一刻最满足,满满的成就感。剥开一个尝尝,软糯适中就是成功了。
糯米提前泡发很重要,否则煮再久也难熟透。但泡太久又会失去嚼劲,这个度得自己把握。第一次做的话建议守着锅多观察,试吃一两个调整时间。灶火大小不同耗时也不同,煤气灶和电磁炉就有差别。总之以米粒完全熟透为准。
粽叶如果太小可以用两片拼着包,重叠部分多一些就不容易漏。线绳选用棉质的,化纤的遇热可能产生异味。捆扎时绕成十字形最牢固,或者根据习惯绕圈系结。煮的过程中粽子会沉底,可以用盘子压住防止浮起。受热更均匀。
剥粽叶时有粘米的情况,可以在煮好后泡一下冷水。但别泡太久,否则味道会变淡。煮的过程中水一直要保持微沸状态,火太大容易把水烧干。中间加水务必加热水,冷热交替糯米容易夹生。其实做熟练了就很顺手,每年端午都会包上一批。
送朋友几个自己包的粽子,比买的有心意多了。用料实在,干净卫生。红枣选肉厚核小的,糯米提前淘洗到水清。泡米的水要换两次,避免发酵发酸。夏天温度高的话最好放冰箱浸泡。这些细节注意了,成功率就很高。
煮好的粽子晾凉后表面会有些粘,这是正常现象。糯米中的淀粉糊化导致的。如果喜欢更清爽的口感,可以煮好后立即过一下冷水。但传统做法一般不这么处理,保留原味更好。吃的时候配一壶绿茶解腻,或者搭配一碗清汤也不错。
其实包粽子就是个熟练活儿,一开始可能包得歪歪扭扭。多包几个就找到感觉了。社区里的阿姨们能包出各种形状,三角的、四角的、长条的。家常自己吃不必追求花样,扎实不散就行。煮一锅满屋飘香,这就是家的味道吧。
剥开粽叶趁热吃,糯米的软糯和红枣的甘甜正好。凉了之后口感更紧实,蒸一下又恢复软糯。做一次能吃好几顿,早餐或者夜宵都合适。冰箱里常备几个,懒得做饭时蒸一个就是一顿。其实美食不需要太复杂,传统搭配就很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