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知道,很早之前朝鲜使用的是GPS卫星导航,到后来,因为种种国际对抗因素,朝鲜最后选择了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导航系统。值得深思的是,北斗导航系统很多周边国家都在使用,而朝鲜为何选择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呢?
当北斗系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拓展,成为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择时,朝鲜的缺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个东北亚国家不仅未加入北斗用户阵营,反而在 2024 年接连宣布两项重大决策:成功试射采用自主 “光明星” 导航系统的弹道导弹,同时将通信卫星服务从中国 “中星 12 号” 切换为俄罗斯 “快运 103 号”。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技术自主诉求、地缘政治博弈与国家安全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朝鲜对导航系统自主化的追求有着深刻的军事安全逻辑。2024 年 5 月,金正恩在观摩新型战术弹道导弹试射时调,必须掌握 “制导权” 以应对外部军事威胁。此次试射验证的 “光明星” 系统,采用惯性制导与地形匹配复合技术,虽在精度上可能不及北斗,但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这一选择源于惨痛教训:2024 年底朝鲜 “闪电” 级驱逐舰因遭遇 “全频段电子压制” 导致导航失灵,暴露了依赖外部系统的致命风险。在美韩持续军演的背景下,朝鲜将导航系统视为核心国防能力,不愿让关键军事行动受制于任何外部技术体系。
地缘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深刻影响着朝鲜的技术路径选择。2024 年 7 月朝鲜停用中国卫星转用俄罗斯服务,正值俄朝《全面战略伙伴条约》签署后不久。这一调整不仅是对卫星寿命到期的技术更新,更折射出东北亚权力结构的重构。对朝鲜而言,俄罗斯在卫星技术领域的合作更具战略安全性 —— 既能规避美国通过第三方施压的风险,又能获得对抗西方制裁的政治支持。相比之下,中朝技术合作虽有传统基础,但在敏感的军事导航领域,朝鲜显然更倾向于选择政治协同性更高的俄罗斯伙伴。
朝鲜的 “主体思想” 与科技自立政策构成了拒绝外部系统的深层动因。街头巷尾 “突破最尖端技术” 的标语,彰显着这个国家对自主创新的执着追求。2016 年劳动党七大确立的 “科技强国路线”,将技术自立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种政策导向下,朝鲜宁愿承受技术不成熟的代价,也要坚持自主研发。2023 年 “万里镜 - 1” 侦察卫星历经两次失败终获成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在朝鲜看来,依赖北斗虽能获得短期技术便利,却会削弱本土科技能力,违背 “经济自立取决于科学技术” 的发展理念。
国际制裁环境进一步压缩了朝鲜选择北斗的可能性。联合国对朝鲜的制裁决议明确限制与军事相关的技术合作,而卫星导航系统恰好处于军民两用的敏感领域。即便在民用领域,朝鲜也面临着获取北斗终端设备和技术支持的实际困难。这种外部压力反而强化了其 “以封锁促创新” 的决心,通过逆向工程和自主攻关,在 2024 年实现了战术导弹自主导航的突破,命中精度较传统惯性制导有显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的选择并非否定北斗系统的技术优势,而是基于自身安全环境的现实考量。在电子战威胁日益严峻的今天,朝鲜海军已开展 “无电子信号” 条件下的作战演练,这种极端场景的准备凸显了其对系统抗干扰能力的特殊要求。自主导航虽可能在民用领域效率不高,但能确保在冲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这正是朝鲜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诉求。
从元山发射场的导弹尾焰到西海卫星发射场的火箭轰鸣,朝鲜用一系列自主技术突破诠释着其战略选择。在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的时代背景下,朝鲜的缺席提醒我们,技术选择从来不仅是性能参数的比较,更是国家安全观与发展道路的体现。当这个国家坚持用自己的卫星指引弹道,用自主系统保障国防时,其背后是一个民族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尊严的深层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